> 网站资讯 > 杂谈百科 > 杂谈百科
黄斑裂孔
文章来源:guoziqing 更新时间:2014-07-08 14:52 点击: 次
黄斑裂孔
编辑词条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仿古斗拱 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Knapp和Noyes分别于1869和1871年最早报导了外伤性黄斑区视网膜裂孔,Kuhnt于1900年首次报导非外伤性黄斑裂孔,此后,各种原因的黄斑裂孔相继被认识。
目
录
1概述
2分类
3症状
4疾病病因
5检查
6诊断
7鉴别
8并发症
9治疗方案
10预防措施
1 概述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 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Knapp和Noyes分别于1869和1871年最早报导了外伤性黄斑区视网膜裂孔,Kuhnt于1900年首次报导非外伤性黄斑裂孔,此后,各种原因的黄斑裂孔相继被认识。
该病的患病率不高,约占人群的3.3‰,其中以不明原因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最为多见(大约83%),常发生于50岁以上的健康女性(平均65岁,女:男=2:1),双眼患病者占6%~28%。也有部分发生在较年轻的患者。该病起病隐匿,常在另一只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患者常主诉视物模糊、中心暗点、视物变形。[1]
2 分类
1. 根据病因分类:
(1)特发性黄斑裂孔。
(2)外伤性黄斑裂孔。
(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4)继发性黄斑裂孔。
2. 根据黄斑裂孔的形态
(1)全层黄斑裂孔。
(2)板层黄斑裂孔。
3 症状
该病起病隐匿,常在另一只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患者常主诉视物模糊、中心暗点、视物变形。视力一般为0.02~0.5,平均0.1。
黄斑裂孔
眼底表现与临床分期
根据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眼底表现,仿古屋面 Gass将其分为四期:
I期: 起病初期,黄斑中央凹前玻璃体皮质自发收缩,引起视网膜表面切线方向牵引,导致中央小凹脱离,眼底中央凹反光消失,中央凹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表面出现黄色小点(100~200μm),此时为Ia期;中央凹前玻璃体皮质进一步收缩,黄斑中央凹脱离,RPE表面出现黄色环(200~350μm),此时为1b期。Ia与1b期均不伴有玻璃体与黄斑中央凹的分离,亦未出现“真正的”全层黄斑孔,临床上称为先兆黄斑孔(impending macular hole),视力轻度下降至0.3~0.8,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显示黄斑中央凹轻微的高荧光。
II期: 起病数日~数月后,玻璃体切线方向进一步牵拉,在中央小凹边缘形成黄斑裂孔,逐渐扩大,由新月形发展至马蹄形,最后形成圆形裂孔, 常伴有盖膜。少数情况下,黄斑孔于中央凹中央开始形成,逐渐扩大后变为无盖孔。最近研究发现,在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过程中并没有视网膜中央凹组织丧失, 所谓的“裂孔前盖膜”是浓缩的玻璃体后皮质。黄斑裂孔周围可见视网膜下液边缘,裂孔处有黄色玻璃膜疣状沉着物,视力下降至0.1~0.6。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呈中度高荧光。
III期: 以上病变经2~6个月后,由于视网膜组织收缩,黄斑裂孔扩大至400~500μm,伴或不伴有盖膜,此时为III期黄斑孔。可见黄色玻璃膜疣状沉着物与视网膜下液边缘,中央小凹周围囊样改变,视力下降至0.02~0.5。
IV期: 表现为玻璃体与黄斑的分离,早期表现为黄斑孔盖膜前移位,北京仿古砖晚期表现为玻璃体与黄斑、视神经乳头的完全分离,此时为4期黄斑孔。
自然病程
I期黄斑孔(先兆孔):约50% 发展为全层黄斑孔,50%的病例在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分开后自发缓解。
II期黄斑孔:多数病例于2~6个月后发展至3期孔。多数病例黄斑孔大小发展至400μm以上。
III期黄斑孔:少于40%的病例发展至VI期黄斑孔。80%病例视力相对稳定。通常于1年后视网膜脱离区RPE脱色素,半年后即可出现色素分界线。很多病例出现视网膜前膜。偶然发生视网膜自发复位,也可发生视网膜脱离。
相关文章
- 2014-09-27南乡大堂音乐
- 2014-09-27吸血鬼疗法
- 2014-09-27股神经卡压综合征
- 2014-09-27纵隔畸胎瘤
- 2014-09-27主动脉缩窄修复术
- 2014-09-27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 2014-09-27旅游购物
- 2014-09-27达斯坦
- 2014-09-27西安美伦酒店
- 2014-09-27黄河水量调度条例
- 2014-09-27重金属中毒性肾病
- 2014-09-27巴洛克艺术
- 2014-09-26乡村防卫教堂
- 2014-09-2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2014-09-26保贤法师
- 2014-09-26胰岛功能性β细胞瘤
- 2014-09-26邵元节
- 2014-09-26大鳍鱼
- 2014-09-26头孢氯氨苄
- 2014-09-26周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