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亿致合作客户的一封信  |  伍佰亿客户合作前必读联系我们 | 官方网站 | 收藏本站
售前咨询:13143641678
17181011831
18131173387

伍佰亿logo

只有客户的成功,才有我们的发展
伍佰亿网站制作

12年网站建设经验
合作客户超过80000家

选择伍佰亿为您制作网站,可以让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异军突起,伍佰亿制作的网站内容更加吸引客户,让上网用户相信企业,会优先选择与您合作!!

网站建设用户多

    颜色分类

  • red blue gray green black
  • purple orange pink yellow brown
应用分类
行业分类

> 网站资讯 > 杂谈百科 > 杂谈百科

龙川县

文章来源:guoziqing 更新时间:2014-04-30 11:39 点击:

龙川县
编辑词条
 
龙川县,广东省河源市辖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北界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东连梅州市五华县、兴宁市,南接东源县,西临和平县。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2012年末,全县总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4个镇、315个村,总人口95.6万人,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32.7万人。龙川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是中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旧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刘砻时,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之称。龙川县是客家古邑,全县通行客家话。龙川县的著名景点有佗城、燕仙岩和九龙湾等。
中文名称 龙川县
别    名 客家古邑
所属地区 广东省
政府驻地 中山东路20号
邮政区码 517300
面    积 3089平方公里
方    言 客家语-粤中片/粤中片-龙川话
外文名称 longchuan
行政区类别
下辖地区 辖24个镇
电话区号 0762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
人    口 95.6万人(2012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展开内容
1历史
龙川概况
沿革
2地理
位置
山脉
水文
气候
3资源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水资源
4区划
5人口
6社会
7交通
8经济
农业
工业
9文化
客家渊源
节日习俗
10教育
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
师资力量
11旅游
概况
景点
12特产
1 历史
龙川概况
 
龙川建县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至今有2228年的历史,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11年4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乌(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曾多次析置新县。旧县治龙川城(今佗城)素有“岭南古城“之称,见证了2000多年来龙川人文历史的嬗变,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城。1949年6月始,县城迁至老隆镇。
 
据龙川旧志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为县或州治所,南汉刘砻时,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
 
沿革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秦置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 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
 
据记载,在新石器时代,龙川境内佗城坑子里、上印牛背岭,紫市坪岭头、九龙岗,丰稔牛角塘,登云鲤鱼山,龙母坪背岗等地已有人类从事渔、猎、耕、织等活动。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属南海郡。龙川得名缘由,一曰博罗之东乡(古龙川)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一曰龙潭自嶅山分注于川,故名龙川。其时龙川县地辽阔,包括今之粤东大部分地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龙川为南越国辖地。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赵佗归汉,保留封地,龙川县仍属南越国辖地。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为荆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吴黄武元年(222年),废荆州,复交州,龙川属南海郡。黄武五年(226年),吴分南海郡置广州,不久又并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永安七年(264年),废交州置广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东官(东莞)郡,龙川析置兴宁县,仍属南海郡。废帝大和元年(366年),龙川析置雷乡县,均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
 
南宋年间(420~479年),撤雷乡并入龙川县。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河源、新丰县。南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置梁化郡。龙川县析置雷乡县,均属梁化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总管府于龙川。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总管府迁于归善,龙川并入河源县,雷乡并入兴宁县。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循州置龙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废龙川郡复循州。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循州属之。天授二年(691年),废循州置雷乡郡、复雷乡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雷乡郡为海丰郡。乾元元年(758年),废海丰郡复循州。
 
五代南汉刘龑乾亨元年(917年),循州析置祯州,循州治所迁设雷乡县(今龙川佗城),州县并存,仅辖雷乡县。
 
宋开宝四年(971年),设置广南东路,撤雷乡复龙川县、属循州。宣和二年(1120年),龙川改雷江县,属循州。绍兴三年(1133年),废雷江复龙川县,属循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广南东路设置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循州改路,治所仍设龙川城(今佗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为散州,龙川属循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广东行中书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龙川属循州。翌年,废循州并入惠州府,龙川属之。洪武九年,广东行中书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龙川属惠州府。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置和平县,均属惠州府。至此,龙川疆域成定局无变化。
 
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
 
清雍正九年(1731年),龙川属惠州府。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惠嘉潮道,龙川仍属惠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废广东布政使司和惠州府,设置广东都督府潮循道,龙川属之。民国15年,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民国20年,属广东省东江绥靖专员公署。民国26年,属广东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翌年,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属粤东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59年,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专员公署,龙川属之。1968年,属惠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至1987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专员公署,分设惠州、河源、汕尾、东莞4个市,龙川隶属河源市管辖。
 
2 地理
位置
 
龙川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地跨北纬23°5′57″——24°47′03″,东经115°03′13″——115°35′18″之间。东连兴宁、五华,南邻河源,西接和平,北界江西定南、寻邬。全县总面积3089余平方公里,人口70多万,绝大多数为汉族,县治设于老隆镇。
 
山脉
 
龙川县主要山脉为霍山。霍山,方圆10公里,海拨550米,属丹霞地貌,有“丹霞山第二”之美誉。霍山以它奇特的山形,清幽的岩宇,悠久历史而著名,被誉为“朝在罗浮暮在霍”。以其险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岩秀石早已闻名遐迩,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
 
水文
 
地下水
 
地下水分为深层和浅层,深层地下水因资料欠缺,难以分析计算。经查明:本县浅层地下水约占径流址的25%,为5.89亿立方米。
 
据1980年有关部门测定,本县地下水分布情况为:下半县佗城一带的流量为每小时18吨,中半县黎咀一带的流量为每小时7.7吨至14.4吨,上半县上坪一带的流量为每小时12.26吨。
 
地表水
 
县境内大小河流共15条,主要河流有东江水系的东江河,韩江水系的铁场河、鹤市河。
 
东江河水系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山和江西省安远县大岭嶂,称寻邬水、安远水。本县流域面积2260.41平方公里,流长165公里。寻邬水流经上坪、麻布岗、岩镇、新田、赤光;安远水经江西定南后,流经县境的细坳、贝岭、郑马。两支流汇合于枫树坝库区再流经黎咀、黄石、东水(和平)、四都、丰稔、附城、老隆、佗城等区镇,在佗城胜利村虎头岗注入河源县境。
 
东江多年平均径流董62亿立方米,最大洪流量每秒1.02万立方米,老隆水位达海拔73.37米,出现于1964年6月17日,最小洪流量每秒7.9立方米,出现在1963年6月2日。
 
东江在县境的集雨面积为1677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一)小金水: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担竿嶂,从上坪的茶活流入本县渡田河汇入寻邬水。县境集雨面积45.1平方公里,流长8.9公里。多年平均径流童每秒6.67立方米;(二)流田水:发源于上坪黄背坳,从梅里坝流入寻邬水,集雨面积186.5平方公里。河长31.7公里,多年平均径流董每秒4.8立方米;(三)沙洲水:发源于上坪野猪嶂,从麻布岗赤石渡流入寻邬水,集雨面积117平方公里。流长25.5公里。多年的平均径流童每秒7.89立方米;(四)安远水:又名贝岭河,发源于江西省大岭嶂,在细坳流入县境。经贝岭、岩镇在合河口与寻邬水汇合,县境集雨面积498平方公里,河长33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每秒58.69立方米;(五)黄麻布水:发源于本县金石嶂,流经细坳、贝岭。从西桥流入安远水,集雨面积138.8平方公里,流长30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每秒3.58立方米;(六)车田水:发源于大帽嶂。经车田流入枫树坝在斗标流入东江,集雨面积137平方公里,河长28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每秒3.14立方米;(七)小庙水:发源于黎咀牙沙嶂,经龙母、丰稔,在黄塘水流入东江,集雨面积173.9平方公里,河长31公里。
 
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下的还有老隆两渡河,流经附城莲南的义都河等。
 
韩江水系韩江上游的铁场河,属韩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回龙的丫髻寨,流经回龙、田心、龙母、铁场,在鲁占出境,入五华县合水与龙川鹤市河汇合,集雨面积462.2平方公里,河长48.7公里。较大支流有4条:田心水、洋田水、谷前水、洋贝河等。鹤市河发源于紫市七目嶂,流经紫市、鹤市、通衡、登云,在石来口流入五华县歧岭镇,流经县境内35.2公里。
 
气候
 
龙川县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丰沛阳光充足,平均气温21.8℃,历年降雨量平均1501.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冬半年受极地冷高压脊控制,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则受锋面低槽、季风低压,热带气旋所影响,盛行西南、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县站累年平均气温21.0℃,年雨量1693.3毫米,年日照1703.5小时,无霜期320天,这种呈温和、雨量充足、夏长冬短、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季风明显等特点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的种植。由于南北跨度大,且地形多样,气候的季节性和地方性差异也明显,农业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发生,春季的低温阴雨、5—6月份的龙舟水、夏季高温、秋末的寒露风、隆冬的低温霜冻、春季和秋季的干旱、夏季的局地雷雨大风以及暴雨等气象灾害常给各地工农业生产带来比较大的危害。
 
3 资源
植物资源
 
本县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木本植物约500多种,以优良乡土树种壳斗科(杉、松、障、山茶、大戟、柿、漆树、蔷薇、金缕梅、杜英、楝、竹科等)为主。经济价值较高的何壳斗科的椎、椆类,樟科的檫树、香树、黄樟,杉科的杉树,松科的马尾松,李科的积扭,漆树科的酸枣,石楠科的楠木,紫咸科的泡桐,山茶科的白荷、赤荷,毛科的毛竹,楝科的苦栋树等。
 
其它陆地野生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有山苍子,黄端木、猴耳环、乌药、春花、桃金娘、野牡丹、紫金牛、鸭脚木、五加皮、了哥王、毛冬胄、岗茶、女贞、算盘子、葫芦茶、山芝麻、半枫荷、映山红、羊角扭、土茯苓、玉叶金花、鸡屎藤、巴戟、野葛、鸡血藤、金银花、过山龙以及芒箕,铺地松、铁线蕨、乌毛蕨等。
 
动物资源
 
本县野生动物,多产于细坳、上坪、贝岭、麻布岗、新田、岩镇、黄石等山区,主要有兽类、飞禽类和两栖爬行类。
 
兽类有野猪、野山羊、山牛、豪猪、黄凉、狐狸、猫狸、野免、野狗、松鼠、黄鼠狼、野鼠、穿山甲、果狸等。
 
飞禽类有麻雀、禾花雀、山雀、喜鹊、长毛鹊、燕子、乌鸦、鹞、老鹰、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伯劳、杜鹃、黄莺、斑鸠、八哥、画眉、翡翠、米鸡、鸬鹚、白头翁、公雕、白鹤,野鸭、白鹩、雉鸡、竹鸡、屎缸鸣、五色鸟、赤哨、回归鸟等。
 
两栖爬行类有甲龟、乌龟、金钱龟、螃蟹、舞蛙及各种蛇类。
 
水资源
 
龙川水力资源丰富,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3.33亿立方米。丰水年为35.23亿立方米;平水年为22.18亿立方米;枯水年为12.83亿立方米。据1985年统计,全县水力资源用论蕴藏量41.39万千瓦,可能利用开发最27.7万千瓦。已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18.24万丁瓦,其中县属电站装机容量2.24万千瓦.省属枫树坝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
 
4 区划
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据龙川旧志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

上一篇: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下一篇:走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