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资讯 > 杂谈百科 > 杂谈百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文章来源:guoziqing 更新时间:2014-04-23 12:56 点击: 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编辑词条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从180/105毫米汞柱降至150/85毫米汞柱,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能降低34%,视力受损危险减少47%。另外,微血管损伤是糖尿病对机体的主要伤害。 最后,专家提醒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有益血管健康的行为都有利于预防视网膜病变。[1]
目
录
1定义
2种类
3糖网分期
4糖网与高血压
5发病率与致盲率
6治疗措施
7药物治疗
8中医治疗
9预防
10食疗
1 定义
本病简称"糖网".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血管失调。病症的发生率随着患糖尿病时间增加而提高。患有糖尿病十五年以上的病人中大约60%的病人眼部血管会受损,其中一部分有可能失明。
2 种类
1.背景性视网膜病变
这是病发的初期。曾经普遍认为如果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好,可以随着岁月逐渐恶化。大部份的患者不会察觉视力受损,但视力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模糊。
2.增值性视网膜病变
是由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发展而成,也是导致大部份视觉受损的因素。新增血管可以生长在视网膜表层或视神经上。这些未成长的血管比正常血管脆弱,容易破裂使血液流入玻璃体中,引致眼底出血而令患者视力模糊或完全失去视觉。从破裂的血管上可能长出疤痕组织,如果收缩可以牵扯视网膜导致脱落。新增血管也可能长在虹膜上引发青光眼而导致失明。
3.黄斑点水肿
有些患者的黄斑血管(黄斑点是负责中央视觉的部分)可能出现渗漏导致视觉受损。
3 糖网分期
糖尿病眼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病中常见的一种,危害很大,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积极治疗。[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怎样分期的?
1、我国眼底病学组于1984年参考国外分期标准制订了我国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 ”。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共六期。
单纯型包括三期:Ⅰ期有微动脉瘤或并有小出血点。(+)较少,易数。(++)较多,不易数。Ⅱ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较少,易数。(++)较多,不易数。Ⅲ期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较少,易数。(++)较多,不易数。
增殖型也有三期: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并有玻璃体出血。Ⅴ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Ⅵ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视网膜脱离。
2、国外学者为了使用简便将本病分为三期: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增殖期。
非增殖期(称单纯型、背景型):其特征为局部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血管渗透性增强,表现为微血管瘤、点状出血、硬性渗出和视网膜水肿。
增殖前期:特征为广泛毛细血管闭塞,棉絮样斑、点状出血,广泛微血管异常,静脉呈串珠状。
增殖期:视网膜产生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收缩牵拉视网膜脱离。
4 糖网与高血压
糖尿病、高血压为什么要查眼底?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经内科医生全面检查以后,还要请他到眼科检查眼底。糖尿病、高血压与眼底有什么关系呢?
糖尿病[1]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病,可影响全身各器官。但与眼睛的关系更为密切,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其中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眼底病变随糖尿病病程加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据国内报道病程在5年以下者眼底改变为38%~39%;病程5~10年者发病率为50%~56.7%;10年以上者发病率增至69%~90%.早期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后极部散在微血管瘤和小点状或小片状出血,视网膜静脉充盈扩张、轻度迂曲。随着病情的发展,除了微血管瘤和点、片状出血外,同时出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病变往往波及黄斑区影响视力。进一步发展,视网膜和视乳头上出现广泛的新生血管,并有结缔组织增殖,视网膜反复出血,棉絮状渗出增多,严重损害视力。晚期或严重病例,可反复发生大量的玻璃体出血,出血如不能完全吸收可产生机化条索,与视网膜粘连,引起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殖条索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最后导致失明。
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可引起视网膜的一些病理改变。早期视网膜小动脉痉挛,检查可见小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如果持续痉挛则可发展为动脉硬化,动静脉交叉处有压迹现象,严重者可出现铜丝状或银丝状动脉。如果病情发展,血压急剧增高,可出现视网膜水肿、出血和渗出,进一步发展颅内压增高可合并视乳头水肿。
由此可见,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眼底检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5 发病率与致盲率
世界瞩目的WESDR(美国威斯康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病程大于15年的患者中,97%的Ⅰ型糖尿病患者、80%使用胰岛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和55%未使用胰岛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视网膜病变。其中30%Ⅰ型糖尿病患者、10%-15%使用胰岛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和5%未使用胰岛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已伴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经过4年的前瞻性观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0%、15%、10%。这表明:
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远远高于使用胰岛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远远高于未使用胰岛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平均患病率高达50%。国内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1960年报告922例,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35.9%,北京协和医院1980年报告10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63.5%,1981年北京、天津糖尿病协作组报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54%,国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为50%~62%。
据美国1971年报告,美国已有15.4万人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失明,每年增长率约为9%,估计到公元2000年,将有5.73万盲人。1978年美国国家糖尿病委员会报告,糖尿病比非糖尿病的失明者多25倍。据国外报导,糖尿病性盲人每年死亡约14%,从盲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5.8年,50%在5年内死亡。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依次是老年性视网膜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和老年性白内障。综上所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是很高的,致盲率也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6 治疗措施
1、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使眼底病变经过光凝和导升明治疗,新病变不存在。如血糖再升高,可能在视网膜其他部位,特别是黄斑部位,又产生新病变、黄斑水肿,仍然会造成视力进一步恶化,只有适当的控制血糖,让血糖不再高涨才能稳定眼底的病变,选用中药进行体内调节血糖,才能不施加给眼部压力,纯中药的恒济悦泰胶囊才能缓解病痛,并从根底治疗糖尿病。
2、控制血压。高血压是早期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积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3、控制血脂。视网膜渗出的快速发生往往合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增高,所以要想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也要积极地控制好血脂问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低脂低盐高蛋白饮食,多食植物油,可以减少“硬性渗出”并对改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利。对肥胖型糖尿病病人,还要控制总热量,降低体重。
5、有视网膜病变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引起眼底出血,加重视网膜病变。
6、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本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对病程较长的糖尿病人,不论有无视力减退,都应借助眼底镜、裂隙灯、三面镜等仪器检查眼底,这是早期发现本病的最好方法。
现代治疗
(1)积极控制糖尿病。早期确诊糖尿病,早期采用控制饮食、口服降血糖药物、天津活动房注射胰岛素及适当运动等措施控制糖尿病,是防止、延缓或减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措施。
(2)药物保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型)除严格控制糖尿病外,可采用下列药物治疗:①抗血小板聚集药,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②抗凝药物,如肝素;③促纤溶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
(3)脑垂体手术。一般认为血浆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是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因素之一,脑垂体切除用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性腺激素治疗后,视网膜病变明显好转。但由于垂体手术治疗后,终生需对垂体机能低下进行替代疗法,因此本法在激光治疗的今天已很少应用。
(4)激光治疗。是一种对症治疗,最初是使用氙激光,最近是氩激光,进而使用氪激光。伟康呼吸机由于氩离子激光光斑小,绿色激光易被血红蛋白吸收,故可直接凝固封闭新生血管、微血管瘤和有荧光渗漏的毛细血管,因而可制止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水肿,而不致影响黄斑的功能。一旦发现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后,激光治疗使部分视网膜血管被激光凝固,剩余的视网膜可以得到较丰富的血氧供应,阻断了引起新生血管的刺激作用,因此有可能阻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5)玻璃体切割术。近年来对于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内有较多机化物时,视网膜电图正常者,可以采用切除玻璃体内机化物,以防止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适当提高视力。
相关文章
- 2014-09-27南乡大堂音乐
- 2014-09-27吸血鬼疗法
- 2014-09-27股神经卡压综合征
- 2014-09-27纵隔畸胎瘤
- 2014-09-27主动脉缩窄修复术
- 2014-09-27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 2014-09-27旅游购物
- 2014-09-27达斯坦
- 2014-09-27西安美伦酒店
- 2014-09-27黄河水量调度条例
- 2014-09-27重金属中毒性肾病
- 2014-09-27巴洛克艺术
- 2014-09-26乡村防卫教堂
- 2014-09-2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2014-09-26保贤法师
- 2014-09-26胰岛功能性β细胞瘤
- 2014-09-26邵元节
- 2014-09-26大鳍鱼
- 2014-09-26头孢氯氨苄
- 2014-09-26周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