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资讯 > 杂谈百科 > 杂谈百科
黟县
文章来源:guoziqing 更新时间:2014-04-11 09:36 点击: 次
黟县
编辑词条
黟县,隶属于安徽黄山市,徽州六县之一,位于安徽省南端、黄山风景区西南麓,距离黄山风景区30余公里、黄山机场61公里,皖赣铁路、黄祁高速公路(在建)穿境而过。黟县因黟山(黄山)而得名,建置于公元前221年,总面积857平方公里,辖4镇4乡、4个社区、66个行政村。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又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西递、宏村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17个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正由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向新兴旅游强县跨越,正成为安徽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
中文名 黟县
人口 9.55万
方 言 吴语徽严片休黟小片黟县方言
气候条件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著名景点 西递、宏村徽州古村落、南屏古村
机 场 黄山机场(4D)
火车站 黄山、祁门(客)/黟县(货)
面积 857平方千米
外文名称 Yi County
别 名 桃花源里人家
行政区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黄山市、古徽州
下辖地区 4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 碧阳镇
展开内容
目
录
1建制沿革
2地理环境
位置
地貌
气候
水文
3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矿产资源
4行政区划
5人口
6交通运输
7经济发展
工业
农业
旅游业
8社会
教育
科技
卫生
城镇建设
民生保障
9文化编
古诗民谣
民居
影视
戏剧
10风景名胜
西递
宏村
11土特名产
腊八豆腐
食桃
野生苦丁
香榧
葛粉
12历史名人
1 建制沿革
黟县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原称黝县。宋淳熙《新安志》、明嘉靖《徽州府志》载:“秦并天下置黝、歙二县,属鄣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县属荆国,后改属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隶属扬州,黝县属丹阳郡。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黝县建广德
黟县王国,立中山宪王弟孙云客为广德王,鸿嘉三年逝世,无子继承,国遂废。平帝元始二年(2年)四月,复以广德故国(黝县)立广川惠王曾孙伦为王,传子赤。
王莽篡位,贬赤为公,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废,改黟为愬卤。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原歙县划分为歙、休阳、新定、黎阳四县,加上黟县、始新共六县从丹阳郡分出,置新都郡,从此改黝字为黟。
晋灭吴,新都郡更名新安郡。黟县属新安郡。
隋朝改郡为州,开皇九年(589年)黟县并入海宁,属婺州。十一年复置黟县,属宣州。十二年置歙州,州治设在黟县,领黟、歙、海宁三县。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十二年,歙人汪华据黟,称吴王,增置黟州于黟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黟县属歙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黟仍属歙州。永泰二年(766年)划黟县的赤山镇及其六乡和饶州的浮梁地置祁门县,次年,又划黟县、秋浦、浮梁一部分置石埭县。
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黟县属徽州。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改州为路,黟属徽州路。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二十四年改为徽州府,黟县属徽州府。直至清朝,沿袭不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留县,黟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划归安徽省芜湖道。民国17年8月废道,直隶安徽省。民国21年,划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4月,属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3月,直隶国民政府皖南行署,8月,划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9日,黟县解放。5月13日,黟县划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1950年,石台县的柯村乡、美溪乡,太平县的宏潭乡划入黟县,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9年4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黟县并入祁门县。
1958年1月2日,黟县县委、县政府机关奉令迁至祁门县合并办公。1959年4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黟县建置。
1961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复置黟县,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徽州地区。现为黄山市(原徽州地区)所辖。
2 地理环境
位置
黟县地处安徽省南端,位于东经117°38′30″至118°6′,北纬29°47′至30°11′30″之间。东自兴岭、罗岭、三府尖到阜岭与黄山区、休宁县为邻,南以排岭、楠玛岭、霸王尖、南屏山至陶岭与休宁县、祁门县相接,西起西武岭、沿钓鱼岭、黄金尖到琅山与祁门县毗邻,北自石门坑、犁壁拱、佘岭、殷溪岭至棠棣岭与石台县、黄山区相依。县城距黄山市府屯溪54KM,距省会合肥463KM。县城南北最长距离47.8KM,东西最宽44KM,总面积857.8182平方公里,折合128.6727万亩。
地貌
黟县地域处在黄山山脉及其南北两坡上,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具有明显的皖南山区特点。
黟县地貌的发育形态,是在地壳变动和外力作用下发展演化
黟县的结果。约在距今八亿五千万年左右,经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系地层全面褶皱,构成了黄山山脉的基本地貌轮廓,以后大部处于上升时期。约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至四亿一千万年间,加里东期表现为大幅度的上升运动。大约到了距今一亿九千五百万年至二亿八千万年的时期,印支运动形成北东向的线性褶皱,构成北东向延伸的山体,从此,黟县地貌形态趋于基本定型。由于黄山山脉的影响,黟县分割为南北二块丘陵地。当到了八千万年前的燕山期,主要表现为断裂运动和频繁的岩浆活动,此时孕育了拜年山、大佛堂、三府尖、芳茅岭、兴岭等五大高峰的胚胎,以及渔亭的古陆内的凹陷带,继承性地发展了该县地貌。八千万年以来的燕山运动,尤其是近二百万年来的第四系期间,表现为强裂的间歇性上升,侵蚀构造地形发育,河流向源侵蚀和下切作用强烈,发育侵蚀阶地和基座阶地。
气候
黟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最低气温15.4℃(1976、1980年),年平均最高气温16.4℃(1978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7℃;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出现在1967年的7月和1月,分别为40.0℃和—12.2℃。≥0℃活动积温年平均5784.9℃。≥10℃活动积温年平均4948.7℃。>10℃的有效积温年平均2638.7℃。春季气温上升快,秋季气温下降快,冬秋和盛夏气温变化小。县内中部中山的南坡比北坡平均气温高0.6℃,≥10℃活动积温多184.8℃。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10℃活动积温减少170℃。
3月下旬和4月上旬,常出现“倒春寒”,日最低气温小于O℃;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小于10℃,连阴雨3~4天或4天以上,日照时数连续4天小于2小时,出现机率达58%。秋季常出现“秋分寒”,连续3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0℃,9月中旬以前出现机率达50%。
水文
黟县河流均发源于境内中部中山,分属于青弋江和新安江两大水系。北水入石台县境,经黄山市过太平湖汇入青弋江;南水经横江过屯溪汇入新安江。
县内河流,发育方向一般多为310°~340°,局部为南北向,水系型式有三种:放射状,以强烈侵蚀的中山区较常见,尤其是三府尖、拜年山、大佛堂地区最为明显;树枝状,是黟县最常见一种水系型式,主要分布在低山与高丘陵地区;网状,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地区和县境盆地中。山区和高丘陵区的河流河床狭窄,比降大,流速快,河水浅,礁石多,水位随降水而频繁升降,暴涨暴落,除清溪河、旋溪河、漳溪河可放运木排外,一般均不通航。除清溪河、柯村河、漳水各有一支流发源于祁门县境外。皆发源于黟县境内,河水全部外流出境。全县主要河流有漳水、虞山溪、漳溪、清溪4条,10公里以上河流12条,10公里以下的河流共117条。
3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全县有维管束植物175科,751属,1522种,11亚种,170变种,16变型(共1719种)。其中蕨类植物25科,
45属,58种,3变种;裸子植物3科,19属,21种,7变种;被子植物142科,687属,1433种,11亚种,170变种,16变型。县内有乔、灌木树种700多种,属国家保护的二、三
黟县类珍稀树木10多种。
优良用材林树种有银杏、杉木、柳杉、金钱松、马尾松,柏木,鹅掌楸、厚朴、青钱柳、黄檀、樟、檫、青冈栎、紫楠、红楠、苦槠、绵槠,甜槠、枫香及毛竹、短穗竹等。
经济林树种有油桐、油茶、乌桕,山苍籽、三桠乌药、薄荷、留兰香、猕猴桃、栓皮栎、板栗、青檀、桑、天竺桂等。
药用植物已知中草药680种,其中珍贵药材20种,有黄连、皖贝母、鲜石斛、明党参、西芎、梭罗子、栀子、枳壳(实)、木瓜、金银花、望春花、梅花、红花、半夏、贡菊花、黄山前胡、天门冬、钩藤、杜仲、厚朴等。
动物资源
兽类有豹、豺、狼、野猪、野山羊、鹿、獐麂、短尾猴、狸、豪猪、獭、野兔、穿山甲、松鼠、黄鼬、香灵猫等。
鸟类有鹰、鹁鸪、啄木鸟、鸬鹚、白鹇、白头翁、山雉、虎皮鹦鹉、黄鹂、画眉、绶带鸟、相思鸟、八哥、乌鸦、麻雀、喜鹊、灰喜鹊、杜鹃、草鸮、猫头鹰等。
鱼类有荷包鲤、鳊、鲶、乌鳢、鳗、黄鳝、泥鳅、鲫、青、草、鲢、鳙等。
非鱼类水生动物有娃娃鱼、龟、鳖、虾、螺、棘胸蛙等。
动物药材共68种,其中珍贵药材21种,有鹿茸、鹿角、鹿筋、豹骨、猴骨、牛黄、干蟾皮、蟾酥、蝉蜕、水獭肝、鳖甲、僵蚕、鸡内金、穿山甲、蕲蛇、乌蛇、白花蛇、蛇蜕、香灵猫等。
矿产资源
黟县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金属矿产有褐铁矿、赤铁矿、钒矿、铀矿、铅锌矿;非金属矿产有石煤、石灰石,瓷土、大理石、花冈岩、萤石、粘土等16个矿(床)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南部和北部洪星乡等地。另外在泗溪乡、东源乡一带,有砂金、辰砂异常区分布。
金属矿产——宏潭褐铁矿,矿化产于寒武系华严寺组中,矿体长3至4米,宽0.5至1米。矿物成份有褐铁矿、黄铁矿等,目估含铁15%。成因属于风化淋虑型。
4 行政区划
1950年改设5个区:碧阳为第一区,渔亭为第二区,际村为第三区,丰口为第四区,美溪为第五区;下设79个行政村。1952年,划乡建政,全县建41乡l镇:一区辖龙江、汤蜀、紫溪、屏山、三集、横冈,柏山7个乡及碧阳镇;二区辖渔亭、西递、霭峰、桃源、楠玛、潭虞、叶源、李联8个乡;三区
黟县辖宏际、雉山、横川、瀚山、泗溪、梓坑、牛泉、岩溪8个乡;四区辖古黄、西陶、翼屏、碧山、石枧、丰梧、洪星、主丈、奕河、东长10个乡;五区辖三合、江柯,联合、美兰、竹佘、宏潭、黄姑、翠宝8个乡。1956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分为西武、和平、际联、渔亭、民主、东源、美黄、洪星、团结、高潮、泗溪11个乡和碧阳镇。
1959年4月,黟县与祁门县合并,原黟县辖黟城、东风、美溪3个公社,渔亭乡并入祁门县金字牌公社。1961年4月,恢复黟县建制,全县划分为城关、阳光、碧山、西武、渔亭、东源、际联、红星、美溪、柯村、宏潭11个公社。
1964年3月,设向阳镇,城关公社改称高歧公社。1972年3月,甲溪、一心、双联三个大队从际联公社划出,设立泗溪公社,全县共有12个公社1个镇。
1983年至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恢复乡(镇)人民政府。渔亭改乡为镇,全县行政区划至此稳定为11个乡两个镇,向阳镇复称碧阳镇,红星乡复称洪星乡,阳光乡复称龙江乡。原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碧阳镇为黟县县城所在地,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2011年辖四镇四乡(宏村镇、西递镇、渔亭镇、碧阳镇、美溪乡、宏潭乡、柯村乡、洪星乡)、4个社区、66个行政村。
5 人口
2012年末,黟县户籍户数35293户,年末人口94551人,比上年减少954人。其中:农业人口74248人,非农人口20303人;当年全县出生522人,人口出生率为5.49‰,比上年下降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6‰,比上年下降2.01个千分点。全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1660人,比上年增加6233人。2012年全县人口为95028人,比上年减少595人。
6 交通运输
黟县公路四通八达,乡乡通车,总长599.6公里。
黟县交通导游图
安徽省中部南北贯通线的组成部分的黟太公路于1988年10月正式通车;位于黟太公路上的羊栈岭隧道,全长372米,高8米,宽6.5米,是安徽省第一条公路隧道,于1984年12月建成。皖赣铁路于县城区外围13公里处经过,与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近而不进;铁路黟县站,原名渔亭站,站址在安徽省黟县渔亭镇,现为五等站。
2012年,黟县公路密度达66.5公里/百平方公里,两条省道(S326和S218线)46.7公里成“丁”字形穿过黟县,有县道161.5公里,乡、村级公路391.4公里。黟县境内有省二级汽车站一个,社会客运站7个,拥有客运车辆65台,其中专业旅游车辆12台(大中型12台),全县已有跨省客运线路5条,省内客运线路23条,县内客运线路24条,日发班车160多台次,可直达上海、杭州、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和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牯牛降等旅游景区。
7 经济发展
2009年,黟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06万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9亿元,增长37.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4:41.4:39.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55.7%、40.6%。
2012年,黟县地区生产总值20.8亿元,同比增长9.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亿元,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亿元,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24.2亿元,增长20.3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5.7:48.5:35.8。
工业
黟县省级经济开发区2012年已建成面积1.9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北京密集档案柜园企业58家,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5.4亿元,基本形成了以茧丝绸、果蔬食品、旅游商品、机电制造、高档纺织、木竹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
建国前,黟县工业基础薄弱,城镇以“三坊一店”(糟坊、酱坊、炉坊、糕饼店)为主体、其次是铁、木、竹、棕、缝纫、粮油(水碓、油榨)、织苎麻布加工业及石灰窑、纸槽等。焦福泰油纸伞、源头苎布、胡永兴蚊香、程三元毛笔为黟县较有特色的产品。民国14年(1925年),培本布厂开始使用人力铁木织布机。民国20年,城区创办私营光寰电气厂。民国31年县政府开办民生染织布厂,为黟县唯一的官办工厂。至解放前夕,全县没有一个烟囱,没有一台动力机。但县人旅外办实业、从工者很多,江西景德镇市就有11家工业企业为黟县人开办。
1952年,全民所有制的黟县酒厂和公私合营企业黟县电灯厂建成投产。同年,8名铁匠组成黟县铁业生产小组。1956年,全县35个手工业行业852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组成8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12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成立黟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逐步把手工业的经济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7.6万元,比1949年增长8倍。1958年,为追求高级形式,把全县手工业按一行一业组建规模较大的生产合作社,拆点搬家,集中生产,统一核算,在大办工业的号召下,采掘、冶炼、机械、化工、轻工、纺织等工业企业竞相上马,计划比例失调,出现工业增产,商业积压的畸形现象。其间大办钢铁,县财政支出13.5万元,毫无效果。同时,西武、和平、东源、洪星、际联、渔亭、美黄7个乡的铁、木、竹、缝、棕5个行业的28个手工业单位281人,与各乡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四社合一”。县手工业联合社的农具厂、木器厂、机瓦厂、竹器厂、石灰厂和缝纫、五金、皮革、棕业、钟表等10个合作工厂(社、组)及美溪综合厂共393人,全部下放到公社。1959年,黟县、祁门县并县时,黟县手工业联社因所属10个手工业企业455人下放到黟城公社而全面解体。
1961年后,关闭了全民所有制碧山野生植物油厂、黟县陶器厂;县办的石山砖瓦厂、美标洁具雨伞厂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成立集体所有制铁业、木业、工艺生产合作社和白铁小组,缩小了黟县纺织厂生产规模;收回乡间名师巧匠396人,重新组建城乡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7个。196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为1311元,1965年为3423元,年递增28%。1970年起,开始发展“五小”(小煤窑、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小农机)工业,小型工厂应运而生。至197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年递增15.8%。
相关文章
- 2014-09-27南乡大堂音乐
- 2014-09-27吸血鬼疗法
- 2014-09-27股神经卡压综合征
- 2014-09-27纵隔畸胎瘤
- 2014-09-27主动脉缩窄修复术
- 2014-09-27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 2014-09-27旅游购物
- 2014-09-27达斯坦
- 2014-09-27西安美伦酒店
- 2014-09-27黄河水量调度条例
- 2014-09-27重金属中毒性肾病
- 2014-09-27巴洛克艺术
- 2014-09-26乡村防卫教堂
- 2014-09-2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2014-09-26保贤法师
- 2014-09-26胰岛功能性β细胞瘤
- 2014-09-26邵元节
- 2014-09-26大鳍鱼
- 2014-09-26头孢氯氨苄
- 2014-09-26周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