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资讯 > 杂谈百科 > 杂谈百科
渔梁镇
文章来源:guoziqing 更新时间:2014-04-08 09:54 点击: 次
渔梁镇
编辑词条
渔梁镇,因渔梁坝而闻名,渔梁坝在历史上有着于都江堰同样的水利作用和科技意义。渔梁镇依河而建,面积只 及两条石板小巷,于其说镇,不如说是小村落,这类古朴小村落在徽州随处可见,只是,与别处小农经济形式的村落不同的是,这里有早期商业的气息,从深巷两旁的林立的米行店铺、地下连络点、以及稍后期的人民公社可以看出,这里曾经繁华、也是红色革命年代的信息和物流的汇聚之地。如今的渔梁——跟安徽多数古村落一样——很宁静,除了很少一部分人慕渔梁坝之名到此外,几乎与世隔绝。安徽的多数村落可以说都是世外桃源。
目
录
1简介
2民风民俗
3经济
4渔梁坝
5古镇集萃
6旅游景点项目
7特色美食
8进出交通
1 简介
美景
美景(5)
安徽歙县境内的渔梁古镇真的很小,但它集皖南的所有的特点为一身,有山,有水,有古民居和悠久的徽商文化。渔梁虽小,但徽商从这里起航,并雄霸明清商界三百多年,至今保持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风貌。渔梁镇的形状是鱼形的,鱼头朝南,鱼尾朝北,地上铺的石子形同鱼鳞,这是以捕鱼为生的先民为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对鱼儿的一种祭奠吧。
渔梁镇在渔梁坝的东面,沿江而建,南北走向。小镇已很破旧了,我住在江边的一户农民家中,听房东讲,这个镇上沿江的房屋有很多都是新建的,那是因为70年代的一场洪水,将老屋冲走了不少。现在残留下来的老屋,已很破旧了,可以看出徽派建筑的风格。
渔梁,位于歙县县城东南1.5公里,村落占地8.2公顷,人口1770人。该村形成于唐,约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姚姓迁居渔梁,并发展为村落,其形态似渔。渔梁在唐代即已具雏形,渔梁的名称由坝而来,渔梁整体格局保存完整,渔梁坝和水运码头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古村落内现存传统古建筑430处,占古村落建筑总数的65%。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有320处。沿江有一条东西向主街,垂直该街则衍生出10余条小巷,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卵石路面,使商业街极富特色,繁荣的商业街和宁静的巷弄,构成了渔梁村落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是不可多见的徽州古商业街。
2 民风民俗
徽商之源─渔梁古埠作为徽州府地重要的水路码头和徽商必经之路,众多商家、文人骚客云集,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渔梁民俗活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渔梁跳钟馗。
除《跳钟馗》外,渔梁的民俗活动尚有蚌壳舞、十二月花灯、舞鱼灯及黄梅戏表演等。
渔梁系列民俗活动表演以鲜明、丰富多样、风情独到的艺术魅力正为徽文化的弘扬作出努力,并证实了古渔梁商埠的旅游文化活动,在古老的空间与现代的气息中形成了有一 项特色旅游项目,生发出一片灿丽的天空。
3 经济
渔梁是因经济、水路交通等因素兴起而发展的,在古徽州为数不多,反映了依托江河发展的商业性聚落的历史风貌痕迹,村落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景观,村落形态空间格局,多种类型的历史建筑及鲜明的人文特色。
此次评选出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从参选的48个村中评选出的。这是继2003年第一批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命名之后的第二次评选命名。为了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对已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进行动态管理,对因人为因素或自然 原因致使历史文化名村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将撤销其称号。
4 渔梁坝
渔梁坝系安徽省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站在石坝上,举首四望,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坝上碧波如镜,鱼翔深潭,小舟拨浪,激起涟漪,恬静安闲。坝下乱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阳山,林木葱郁;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此桥长140米,高14米,宽10米,在歙县城的三座古桥中最高、最宽,因桥的上游即为徽商行舟的码头,所以桥孔建得比一般桥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过帆。
渔梁坝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坝。
2001年06月25日,渔梁坝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5 古镇集萃
新安古道
新安古道从县城南门起,蜿蜒数里,穿过古代繁华商埠渔梁镇,通向渔梁坝下的水埠码头,这条古道依山傍水,逶迤如带,古朴素雅,沿江筑有石质扶栏,古道又似一条璀璨的缎带,缀连众多建筑,还留下了李白寻访许宣平的动人传说,使这条古道构成可一幅多姿多彩的古代徽州民俗民风的艺术长卷。此道初建于唐代,路面石条镶边,卵石铺中,状如鱼鳞,错落有致,人行其中,对脚板有按摩保健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由此可见古代徽州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还有,沿江石头扶栏又名"张公堤",据说是明代万历年间县令张公涛主持修建此堤,后人缅怀他的功绩,故将古道的栏杆取名?;张公堤"。为官一任,只要造福群众,为百姓多做实事,人们就将永远缅怀他,这是自古以来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白云禅院
白云禅院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因内有小阁侍奉观音,故人们俗称为"观音阁"。这是一座徽派寺院风格的古建;青瓦灰墙、马头挑檐。历代几毁几修。清初禅院破败。康熙年间曾作修茸乾隆年间又作修理;咸丰、光绪年间再次重修,但民国期间已经倒塌,直到1986年,才由政府拨款重新大修,恢复可原貌原样。
白云禅院规模不算宏大。但却远近闻名,这是因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观音阁"的传说则因优美传说而引人注目。明末清初画家,新安画派的师神浙江,就在白云禅院依窗、观赏山水,拨墨作画,发出了'搜尽奇峰作画稿'的千古绝唱,说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还有白云禅院曾助清官海瑞的故事,相传海瑞在淳字任知县时。反贪锄恶,得罪了启云山上的神灵,欲加害于海瑞,海瑞刚直不阿,一路尽力为民办事,进了白云禅院,观音见他勤政为民,一身正气,挺身而出,智胜神灵,保佑海瑞平安无罪,这虽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亦反映了群众对清官、好官拥戴的心声。白云禅院现已开辟为黄宾虹纪念馆,常有中国各地的画师来此面对练江,师承新安画风,挥毫泼墨,切磋技艺,禅院东首是相公潭,西首山壁有摩岩石刻"一带云根"四个大字,为明代末年名士孙子贞所书。
李白问津处
歙城南门,顺着练江便是依山傍水的新安古道,青石与鹅卵石铺成,逶迤如带。在这条古道上,行不多远,就会见到“李白问津处”遗址。
公元744年,李白初游新安,正是慕许宣平的“仙诗”而来的。据《太平广记》载:许宣平是歙县人,隐居在阳城山南坞,结庵而住。那里云雾缭绕,谷深林茂,幽静闲逸。许宣平就在那里钦酒吟诗,有时挑点柴禾进城出卖,担上挂着酒葫芦和拄杖。卖了柴后,痛钦一醉。回到山中,独自吟哦: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相传,唐代天宝到至德年间,为寻访许宣平,李白来过歙县游历。那时,李白誉满京师,声闻天下,当他告辞唐玄宗,离开长安,东游越中时,沿途不止一次地看到题在驿站上的许宣平的诗。在洛阳同华传舍的墙壁上,又一次见到许宣平的诗。他细细吟哦: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钦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李白一边吟哦,一边赞道:“此仙人诗也!”于是欣然来歙寻访许宣平。为纪念大诗人李白的歙县之行,后人便把矗立在歙城太平桥头的一座幽雅的双层楼阁,命名为“太白楼”。
李白为访许宣平曾在此问路。问路后到了紫阳山下练江边,只见江上有一破船。船头有一老翁,丰姿飘洒,仪态俊逸。到了江岸,李白问道:“请问许宣平家在何处?”老翁略微一笑,便吟诗两句:“门前一竿竹,便是许公家。”李白听后,点头前往。走了一会,忽然想起:“‘门前一竿竹’,不就是船头插立一竿竹篙么?那么许宣平当是老翁了。”
于是,李白立即回头,然而老翁已经不见了。李白好不懊丧,便找到许宣平的茅庵,在壁上题诗一首:
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
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
窥庭但萧索,倚杖空踌躇。
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李白题完诗,好不懊悔地来到练江北岸,复上新安古道。在渔梁与新安关之间,有一座单孔石桥,李白在此恋恋不舍地隔江遥望。因为这里是李白回首望仙处,石桥便被后人名为“望仙桥”。
过了望仙桥,便是“新安关”了。新安关傍山临水,石势磊落,襟山带河,扼控水陆通道,被称为“新安第一关”。
如今,站在望仙桥和新安关一带眺望,别有一番风味:下看渔梁码头,石壁高耸,樯桅林立;北望渔梁坝,浪花翻滚、气壮山河;南观紫阳桥,静卧江上,烟树葱茏。
歙城南门外,太平桥下,太白楼的南首,河水滚经太平桥一段,地势渐低,滚速加快,增加了冲刷力,造成占河床宽度的三分之一、向西倾斜、坡面数丈的浅水滩。滩上水滚湍急,一些碎石沙粒均被冲走,剩下的尽是些较大的鹅卵石,水流此处,激起粼粼起伏的波浪。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的时候,侧映在滩上的月亮,随着波浪的震荡,成了几块虚线形的碎月。
李白访许宣平虽未能如愿,但歙县的秀丽景色,却已使他十分陶醉。他游了兴唐寺,晚间在练江浅滩下放舟钦酒,诗兴大发,挥笔展纸,酒墨成诗一首:
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
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
卉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
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
秀丽的山川,到了大诗人的笔下更加增辉生色。“槛外一条溪”,就是汇丰乐、富资、布射、杨之四水而流入新安江的练江。它们交汇之处,砂石成滩,为练江第一滩。后人即根据李白诗句命名此处为“碎月滩”。
其实二人不仅是文才了得,在中国的武术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李白精于剑术就不多说了;许宣平更是创出了“二十七势”,堪为太极拳的雏型。二人可以说是文武全才。
巴慰祖故居
巴慰祖故居,显眼地坐落在中街。沿街口而西,过一石桥,再步行约三十多米,即可见一座黑瓦粉墙的大宅院。门额上的题名已被凿去,这自然是十年动乱的遗痕。徽州的明清古宅,大多未能免此厄运。当年被巧妙地用泥灰抹涂而幸存下来、拨云见日的“大夫第”、“天官上卿”之类只是少数。巴宅门额四边精致而不失圆浑风格的砖雕还十分完好,似乎在诉说这座旧宅经历过三百年岁月的沧桑。
古镇上巴宅的风格是兀然特立的。向怡然闲坐在街边的老者打听,果然,周围的房屋都是清末一场大火后重建起来的,而巴宅因为防火墙建得极高,才侥幸躲过这场祝融之劫。我们听了不禁一阵唏嘘。
正是龙年初五。老街上行人零落,幽静古朴之中又因满街的新春联而洋溢着节庆的气氛。走近故居,大门紧闭,我们伫立许久,有点失望,正准备折回之际,陪同而来的歙县画家曹迟兄以本乡话向邻家老妇打听,没想到老人热心地带我们转入后门,原来主人下乡拜年刚刚回来,正在后屋休息。我上前自报家门,主人初有些惊异,随即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客堂。
主人巴雨是巴慰祖嫡裔。故居原住着巴氏族人十余户,现已迁至他处。他准备将故居筹建为巴慰祖纪念馆。巴慰祖一脉至今已历十四代,而其后人对这位以篆刻名世的先祖仍存此敬慕彰扬的心愿,听来颇有感触。
巴氏的族谱早已毁失。那么我们所知巴慰祖的事略,看来仍然主要是与巴氏同年的汪中《述学别录·巴予籍传》中所记的那一段简略而又十分传神的文字。巴慰祖的先祖迁自四川,汪中的《巴予籍传》只说:“故富家,生而通敏,眉目疏秀,身纤而皙”,又说巴氏除书、画、印以外,能琢砚造墨,仿铸铜器,好棋及驰马度曲。巴氏世以盐业和行医为主,巴慰祖虽曾有“候补中书”的虚衔,然而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江都活动,又曾在武汉居留,也都因为与盐务有关。晚年贫病,竟至客死扬州。据翻修时挖出的石刻记载,巴宅始建于明末,至乾隆二十年方始完工。现在正门墙上还依稀可以看出偌大的“官盐”字样,令人想象当年这座旧宅曾经有过的盛况。
巴慰祖曾长年在外经营、游艺,根据董洵的《多野斋印说》以及近年发现的石章边款中所记,三十七岁那年还曾与外甥胡唐携子巴树同在武汉与董洵交流印艺。但他每年总要回家小住。巴雨引领我们浏览巴慰祖的书房、客房、藏书室以及这座三进二层四天井的气势颇称恢宏的明末风格的建筑。故居正在装修,东、西厅和院周还搭着脚手架。故居将恢复为又一徽州儒商的家居空间是无疑的,但不知巴氏当年收集的“究极精美、罗列左右、入室粲然”的古书、画、器用还复能见否?那时的汪中已说,巴慰祖“晚为人作书自给,数年卖其碑刻尚三千余”,可见已家道中衰。巴慰祖的遗印,仅有的数件亦散藏于沪杭,据说县博物馆尚存一件“莲舫”铜印,匆匆前去,正值春节闭馆,只好无功而返。但这次我在歙县意外见到曹文埴后人秘藏的一通巴慰祖大年三十向其友侄急借“百甘金”的手札,言辞迫切,似乎也表明遭际的变故。
与巴慰祖并称歙中四家的胡唐,居于城东,故居早毁。时间倥偬,随行的行之要赶回去上学,我们已无兴再去凭吊遗址了。
6 旅游景点项目
水上世界:乘船游览练江两岸风光,尝徽州小吃,听民戏小调,其乐融融。
坝上冲浪:乘皮筏冲浪,新鲜、刺激、惬意。
沙滩休闲:垂钓、沙滩浴、喝黄山茶水、听坝涛浪曲。
渔梁街:渔梁街恰似一条硕大的鲤鱼,故又称″鱼鳞街″,人走此街一生吉祥,循行徽商足迹,探寻徽文化踪迹。
民俗表演:跳钟馗(驱邪赐福),舞鲤鱼(吉祥如意),唱黄梅戏等。
参观坝祠、巴慰祖纪念馆:了解渔梁坝史、构造、价值、文化及雕刻家巴慰祖的生平事迹、雕刻艺术等。
渔梁夜游:感受徽商繁荣庆典氛围,感受渔梁水上夜景,欣赏徽商遗俗及民俗表演,给你一个实实在在的夜之都!
7 特色美食
饮食都属于徽州菜系。
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祥于南宋,起源于歙县,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熘,讲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润肠胃和肌肤;重色,以增强审美效果,达到“色、香、味”统一的效果。
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辞长作徽州人
到渔梁古镇,一定要尝尝当地的农家饭,如石鸡、桂鱼、毛豆腐、芙蓉糕等。其中,毛豆腐是歙县特有的风味小吃,它鲜而不腻,芳香爽口。品尝毛豆腐,就要讲究一个环境和情趣,当你一面品尝,一面与朋友山海经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吟颂一首“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辞长作徽州人”呢?
纱面
产于歙县南乡。纱面制作过程如下:先用盐水和面,揉透揉匀,搓成条状,涂上菜油盘放盒中。片刻,再搓成细条,均匀交叉绕在两根长约尺余的芭茅杆上,一挂为一款,在保温的稻桶中静置半小时后移至户外的面挂上,下架后盘成饼状,晒干即成。纱面韧性足,咸淡适宜,口味纯正,宜于久贮。倘若来年开春天暖多雨,纱面返潮,只须包块生石灰搁入坛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徽州圆子
“徽州圆子”是正宗徽菜品种之一。起源于歙县,别称“细沙炸肉”,约在200年前就己流传各地。这道菜是将熟肥膘、桔饼、蜜枣、青梅等细丁拌入白糖和桂花,做成小圆馅心。然后用鸡蛋、肥膘泥、湿淀粉、炒米花拌匀,用水酒湿揿饼包成圆子,形如乒乓球大小,经油炸熟后浇上用白糖、青红丝熬成的卤汁而成。其成品颗粒匀称,色泽金黄闪光,吃起来外层松酥、馅心香甜味美,是一道深受欢迎的大众菜。
花菇石鸡
这道菜采用黄山特产山珍花菇与石鸡同蒸。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并有降血压、减少胆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称山珍之巧配,甚为名贵。
具体做法如下:将石鸡腿入开水锅中略烫洗净,用姜汁、精盐、甜酒、味精拌和腌渍入味,水发花菇去蒂洗净;将石鸡腿排齐在碗中,花菇放在其上,加入熟猪油、鸡汤,上笼旺火蒸15分钟取出,扣入盘中即成。
此菜食之香鲜甜润,酥嫩爽口,回味隽永。
魔芋豆腐
魔芋又名鬼芋、鬼头、花连杆、蛇子头、天南星、蛇六谷,徽州各县山区均有出产。魔芋具有医治疟疾、闭经、疔疮丹毒、烫伤和降血压、降脂、开胃、防癌等功效。
魔芋豆腐的制作工序如下:魔芋磨成浆,煮成糊状,置于盆内,冷却后即成豆腐。
“魔芋豆腐”为新型保健食品,既可单独烹食,亦可佐其它菜肴共食,其味清爽。
臭鳜鱼
徽州臭鳜鱼是一道徽州名菜,别有风味。它统称“桶鲜鱼”,又俗称“腌鲜鱼”。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这“风味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又醇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
8 进出交通
渔梁紧邻歙县城关,路程不过1公里左右,歙县火车站可乘坐1路公交车,渔梁下车,车费1元。
相关文章
- 2014-09-27南乡大堂音乐
- 2014-09-27吸血鬼疗法
- 2014-09-27股神经卡压综合征
- 2014-09-27纵隔畸胎瘤
- 2014-09-27主动脉缩窄修复术
- 2014-09-27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 2014-09-27旅游购物
- 2014-09-27达斯坦
- 2014-09-27西安美伦酒店
- 2014-09-27黄河水量调度条例
- 2014-09-27重金属中毒性肾病
- 2014-09-27巴洛克艺术
- 2014-09-26乡村防卫教堂
- 2014-09-2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2014-09-26保贤法师
- 2014-09-26胰岛功能性β细胞瘤
- 2014-09-26邵元节
- 2014-09-26大鳍鱼
- 2014-09-26头孢氯氨苄
- 2014-09-26周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