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资讯 > 杂谈百科 > 杂谈百科
凉州区
文章来源:guoziqing 更新时间:2014-04-01 16:13 点击: 次
凉州区
编辑词条
凉州,古地名,即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有“ 四凉古都,河西都会” 之美称,素有“银武威”之称,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城”、“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
目
录
1凉州(今武威)
概况
历史
2文物
铜奔马
西夏碑
白塔寺
天梯山石窟
罗什寺塔
文庙
凉州“三套车”
中秋大月饼
浆水面
米汤油馓子
面皮子
1 凉州(今武威)
概况
西汉-凉州东汉-凉州武威(西凉),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0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县,乡镇政府116个,其中镇政府41个,全市总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其中地面积382.32万亩。总人口193.02万人,其上城镇人口50.96万人。聚居着汉、回、蒙、土等38个民族。
历史
三国-魏-凉州(公元262)西晋-凉州(公元281)三国-魏-凉州(公元262)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当时武威都下属姑臧、张掖、武威郡、休屠、次、鸾鸟、扑 、媪围、苍松、宣围10个县,治所在故臧。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
2 文物
凉州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现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护单位5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馆藏文物4.7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7件,二级文物346件,三级文物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马”(铜奔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铜奔马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被誉为“古典艺术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是我国研究西夏历史少有的实物资料;白塔寺是元代阔端王与西藏佛教领袖萨迦班智达班举行“凉州会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天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之祖”,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罗什寺塔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之地,鸠摩罗什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被誉为译经泰斗;文庙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其规模“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同时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1969年9月发现的武威雷台汉墓,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收获,汉墓中出土的铜奔马引起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常书鸿等亲笔撰文研究,社会各界为此发表了许多文章。在我国众多精美的文物中,铜奔马是一件举世无双、技艺水平极高的精品,1984年被确定为我国旅游标志,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铜奔马
拥有“马踏飞燕”、“马踏飞鸟”、“天马”、“马超龙雀”等多种名称。马长45厘米,宽10.1厘米,通高34.5厘米。作者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利用力学与铸造原理为一体,塑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为了表现奔马超越飞鸟那一刹 那间的情景,作者刻意将马的两条前腿一前一后,有力地跨越在飞鸟之前,左后腿直挺在马身之后,右后腿马蹄轻轻触及鸟背,使飞鸟回首惊望,自叹不如。通过奔马与飞鸟速度之强烈对比,衬托出奔马的神速。这极富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构思,赋予奔马以旺盛的生命力。作品整体构思巧妙,细部构造恰到好处,各部位大小比例适当,位置准确,整体造型优美无比。马的躯体壮实,颈部如鹤颈卓立,给人以稳定之感;马张嘴嘶鸣,尾巴上扬,四条腿又作飞奔状,给人以动感。整个造型设计奇绝,表现了作者高深的艺术造诣,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铜奔马的制造,极巧妙地解决了支撑点、重心、平衡、抗阻力等科技问题。即用一只展开双翅,有着长宽尾巴的飞鸟作为马蹄的支撑点,使马的着地面积扩大,站立不倒。同时,飞鸟又位于马腹下前部,马蹄在鸟背上,恰是奔马的重心所在,增加了稳定程度。马的前右腿和后左腿向前后伸直,另外,两腿则同时向腹底收缩,以保持躯体平衡。另外马的躯体溜圆,可减轻风的阻力,给人以飞速奔跑的感觉。在制作工艺上,模铸与焊接相结合,技术精湛,看不出沙眼和焊接的痕迹,它使我们看到了我国汉代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著名的马踏飞燕是中国旅游标志,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其含义是: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无所羁缚,象征前程似锦的中国旅游业;马是古今旅游的重要工具,是奋进的象征,旅游者可以在中国尽兴旅游;“马超龙雀”青铜制品,象征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旅游文化历史,显示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
铜奔马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它的出土不仅引起中外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而且也备受国内外人民的青睐和爱戴。曾多次作为中国和甘肃优秀文物的代表,到很多国家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得到了高度赞誉,倾倒了无数观众。铜奔马作为绝世珍宝,国家已作出决定不再出国展出,但它的复仿制品仍将遨游全球。
西夏碑
西夏碑西夏是11世纪至13世纪(1033-122)我国西部兄弟民族党项羌创建的国家。武威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第四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在天佑民安五年(1049)所立,距今已有890多年。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现存武威市博物馆(文庙)石刻陈列室内。
西夏碑高2.5米、宽0.9米、厚0.3米,两面撰文。正面碑额为西夏文篆书,两行八字,意为“敕建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共28行,每行65字。背面碑额刻汉字小篆,意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为汉字楷书,计26行,每行70字,是正面碑文的汉译文,碑文内容是:称颂先祖的功德;护国寺富丽堂皇的景象;“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奏交会,日有千数”的繁华市容;在增饰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的民风民技,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片断。西夏碑碑额呈半圆形,题名上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纹,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翩欲飞的伎乐菩萨,那轻盈飘动的绸带、美如游龙的舞姿,使人想起了白居易《胡旋女》中描述的“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己时”的胡旋舞。西夏碑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此碑原在凉州清应寺一座碑亭内,不知原由。清代甘肃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澎,爱好金玉,于贵州玉屏县为官期间,因疾回家,与友同游大云寺,发掘出长期藏匿的西夏碑。
西夏在李元昊时开始创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看上去笔画繁琐,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之后,公私文书都用西夏文字书写,但汉字仍在西夏通行。西夏给宋朝的文书,多用西夏文和汉文并列书写。夏国铸造的钱币,也用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
由于西夏文字在夏亡后,已逐渐湮没,西夏文到清代以前尚无几人可识得,从西夏碑文拓片中传世,及额济纳旗发现西夏文字典《潘汉合时掌中珠》后,才有人开始研究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字意。至今西夏文石刻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实物很少。西夏碑“汉夏合壁”,便于相互比较研究,更是绝无仅有的,是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极为可贵的重要实物资料。
白塔寺
凉州白塔寺,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即东部幻化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位于凉州城区东南20多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和,为黄羊河水系杂木河下游冲积绿洲,兰新铁路、国道312线分别从其东西两面经过。白塔寺是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与蒙元代表、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也是后来萨班圆寂之地。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意义。白塔寺是西藏归属中国750多年的历史见证。
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2001年5月,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这座始建于元代的藏传佛教寺庙又名幻化寺,位于凉州城东南20公里的武南镇刘家台庄。相传建寺之初,因寺内有大塔一座,周围环绕小塔99座,故又称百塔寺。白塔寺,论其规模和名气,也许赶不上西藏任何一座名刹那样显赫恢宏,可是它却记录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凉州人为白塔寺的存在和这段辉煌的历史而自豪。700多年前,就在这里,赫赫有名的蒙古皇子阔端与西藏著名的宗教领袖萨班·贡噶坚赞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两人经过协商,议定了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贡噶坚赞还从这里向西藏僧俗各界发出了有名的“萨班致蕃人书”。凉州会谈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从此西藏统一于元朝中央政权之下,纳入祖国版图,结束了400年的战乱局面,走向了安定、统一发展轨道。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大佛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喇嘛教寺院。
据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明朝正统十年天梯山石窟尚存26处。由于天梯山石窟地质结构松软,在历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仅1927年凉州大地震,就震毁洞窟10余处。
天梯山石窟壁画麒麟1959年9月,因修建黄羊水库,窟址处水库淹没区,部分造像、壁画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北魏、隋唐时期的藏文经卷、绢画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如今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最大的洞窟残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宽10米,大佛左右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形生动,神态威严,形象各异。窟内南北两壁上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熠熠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闪发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气势磅礴,形象逼真。
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盖,略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撑,向对面的山推去,所指之处叫磨脐山。对此,民间有“张义川,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的歌谣和许多美丽传说。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不但为佛教的传播培养了人才,而且为石窟的开凿造就了力量,形成我国佛教艺术史上有名的“凉州模式”。石窟建成后,世人仿此陆续开凿了金塔寺、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后来,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岗石窟时,主持人也是凉州僧人昙曜,所用能工巧匠大都是凉州人。因此著名考古学者宿白先生将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风格上称之为“凉州模式”。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国家文物部门从1995年开始就立项修复天梯山石窟。当前,石窟第一期工程已顺利竣工,在淹没大佛的高峡平湖中已围筑出一道气势如虹的围堰,复原的大佛重现当年的风采。新开辟的天梯山庄集餐饮娱乐为一体,载着游人的游艇穿梭在堤岸和大佛之间的湖面上,一群群游人在山水之间寻幽探趣。已建成的石窟文物陈列馆将一展古老的文物将风采。天梯山石窟以它独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文化艺术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客。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什寺塔
罗什寺塔罗什寺塔位于武威市北大街,是为了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武威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现存罗什寺塔八角十二层,高32米,全以条形方砖砌成。从下起第三、五、八层均设门,顶部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最上层东西各有小佛龛,龛内有佛像。象征着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历史,是15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罗什寺塔最早建于后凉,塔及寺院在唐时大力扩建,在明、清皆有修葺。其间于明代成为陕西凉州大寺院,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为罗什寺院颁发了大藏经。并下了圣谕,谕中道:“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充供养。”此谕现完好保存于武威市博物馆。
1927年武威大地震,罗汁寺院被震毁。1934年毁坏的罗什寺塔被重修。
文庙
文庙在武成市区东南隅,有一处古柏参天、槐荫蔽日的古建筑群——武威文庙。朱柱粉墙,勾画出两个世界:墙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墒内清静幽雅,别有洞天。果然是“地敞而境幽,近市而尘隔”。在凉州七里十万家的闹市,这里真不愧是迁客骚人的向往之处。
文庙,也叫圣庙、孔庙。武威文庙建立于明代。据明正统四年(1439)《凉州卫儒学记》载:明正统初年,朝廷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徐唏镇其地,“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请于朝,得命以
农隙令军士取陶甓而经营之”。武威文庙的修建,由于受命于朝廷,又
得到地方各界大力资助,正统二年夏动工,仅两年时间即告落成,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规模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此后,历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以及民国年间重修扩建。已“规模宏大,气象雄壮,知非府县所及”。
原武威文庙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如今,西边的儒学和明正统时建的明伦堂、存诚、敬德二斋及其前后附属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东、中两组建筑,所剩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甫北长170米,东西宽90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
文庙原来设有正门,面南而开,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据碑记,过去武威缺水时,惟独泮池四季水量充足,池内芦苇荷花,池外古树、鲜花。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站在状元桥上,手扶石栏,透过绿树红墙簇拥着的巍峨的棂星门,向北望去,隐约可见古柏老槐掩映着的大成殿,威严肃穆,使莘莘学子们对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儒家先师孔子,顿生崇敬之情。
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正中走马板上挥毫书就的“棂星门”与背面所书“太和元气”字体,圆润遒劲,富丽堂皇。穿过棂星门,就能看见装有七七四十九颗铜泡钉的6扇朱红戟门。戟门,又叫大成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殿内迎门原来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侧侍立着孔子得意弟子颜回、子思、曾子和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
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自成一组,名日文昌官。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土居住。据传,清末住在这里的道士,染上了吸食大烟的恶习,将庙产尽数挥霍。冬日无钱买柴,便将大成殿侧廊屋里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的牌位一一刀劈斧砍,烧火取暖,很伤了儒家的尊严。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这里供奉的文昌帝君,据说是受玉帝之命掌管人间禄籍的。他让魁星点定谁的名字,谁便可文运亨通,月中折桂。难怪文昌殿卷棚内挂满了历代文人学士敬献的数十块匾额。保存如此之多的匾额,在河西乃至甘肃省亦仅此一处。这些匾额从落款看,时间早自康熙,晚至民国,题名五花八门,官职尊卑不同。乡国学弟子献的“书城不夜”、“辉增四垣”和邑人曾国英书的“文明长昼”,弘扬当时武威文化的昌盛。知县王汝地献“辉腾七曲”、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方书“佳录垂青”、木质防火门厂家甘肃按察使刘大懿题“聚精扬纪”等,则激励人们奋发进取。还有兵部侍郎邑人牛鉴书“天下文明”、书画家邑人张美如书“云汉天章”等匾额,皆书法潇洒,雕饰精美,堪为艺术珍品。
武威文庙,过去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地方;1981年9月1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成立了武威市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历代图书、字画、碑刻及其它文物3.6万余件。其中汉简、木雕、木乃伊、铜奔马、鸠杖、凉造新泉、西夏牌、西夏铜火炮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同时辟有7个文物陈列展室,所列历史文物、文字说明和图片,简要地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武威历史。它集中体现了武威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真实地纪录和反映了武威的历史文明。
历史上的武威就是凉州的州府所在,曾经也叫过“西凉”、“姑臧”。前凉、合金腻子后凉、北凉都在这里做过都城。前凉:(314年-376年) 汉族 亡于前秦武穆公(追封)张轨(255-314)在位(300-314)昭公张寔(271-320) 在位(317-320)成公张茂(271-324)在位(320-324)文公张骏(307-346)在位(324-346)恒公张重华(327-354)在位(346-353)哀公张曜灵(344-355)在位(353)威公张祚(?-355)在位(353-355)冲公张玄靓(350-363)在位(355-363)悼公张天锡(343-403)在位(363-376)凉王张大豫(?-386)在位(386)后凉:(389年-403年)氐族 亡于后秦懿武帝吕光337—399隐王吕绍399灵帝 吕篡 399—401后主吕隆401—403北凉397年-439年 汉族、匈奴 亡于北魏凉王段业武宣王沮渠蒙逊哀王 沮渠牧健沮渠无讳沮渠安周郡望武威郡为贾姓郡望之一。
上一篇: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
下一篇:摩洛希亚共和国
相关文章
- 2014-09-27南乡大堂音乐
- 2014-09-27吸血鬼疗法
- 2014-09-27股神经卡压综合征
- 2014-09-27纵隔畸胎瘤
- 2014-09-27主动脉缩窄修复术
- 2014-09-27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 2014-09-27旅游购物
- 2014-09-27达斯坦
- 2014-09-27西安美伦酒店
- 2014-09-27黄河水量调度条例
- 2014-09-27重金属中毒性肾病
- 2014-09-27巴洛克艺术
- 2014-09-26乡村防卫教堂
- 2014-09-2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2014-09-26保贤法师
- 2014-09-26胰岛功能性β细胞瘤
- 2014-09-26邵元节
- 2014-09-26大鳍鱼
- 2014-09-26头孢氯氨苄
- 2014-09-26周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