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亿致合作客户的一封信  |  伍佰亿客户合作前必读联系我们 | 官方网站 | 收藏本站
售前咨询:13143641678
17181011831
18131173387

伍佰亿logo

只有客户的成功,才有我们的发展
伍佰亿网站制作

12年网站建设经验
合作客户超过80000家

选择伍佰亿为您制作网站,可以让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异军突起,伍佰亿制作的网站内容更加吸引客户,让上网用户相信企业,会优先选择与您合作!!

网站建设用户多

    颜色分类

  • red blue gray green black
  • purple orange pink yellow brown
应用分类
行业分类

> 网站资讯 > 杂谈百科 > 杂谈百科

纳粹德国

文章来源:guoziqing 更新时间:2014-03-27 10:13 点击:

纳粹德国
编辑词条
 
纳粹德国是指于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领导的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所统治的德国。纳粹德国有两个官方国名,分别为1933年至1939年使用的第三帝国(德语:Drittes Reich)和1939年至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国(德语:Großdeutsches Reich)。纳粹德国全盛时候包括北欧、西欧大部分、南欧、北非和苏联西部大部分地区。后来因为纳粹德国未能短期打败苏联,陷入两线作战,导致国力无法支撑,再加上盟军登陆诺曼底,最终使得德军溃败。1945年5月纳粹德国灭亡。
中文名称 第三帝国(1933—1939)、大德意志帝国(1939—1945)
简称 德国
首都 柏林
官方语言 德语
人口数量 90030755(1943年)
国土面积 55万平方千米(1943年)
货币 德国马克
英文名称 Nazi Germany、Drittes Reich、Großdeutsches Reich
时区 东一区
国歌 《德意志高于一切》
政治体制 一党制
人口密度 129.3人/平方公里(1943年)
主要城市 纽伦堡,慕尼黑,法兰克福
国家领袖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展开内容
1纳粹主义
2时代背景
3历史事迹
起源
崛起
柏林会战
进逼柏林
市区激战
4政权特点
5相关政党
6主要原因
错失战机
被迫辞职
攻击苏联
7大事记
8相关影视作品
1 纳粹主义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党旗纳粹德国崇尚的民族社会主义一般又称作国社主义, “纳粹”(Nazi)是德语“民族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直译的简称,原意是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简称纳粹党)的党员与拥护者。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则泛指一般极右法西斯主义者。右图为纳粹德国国旗,二战后被视为血腥、杀戮与恐怖的标志,在大多数场合下(除教育科研、拍摄反纳粹主义的影视作品、抨击批判等用途)被禁用,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与欧洲国家交往时要尽量回避出现该旗帜。[1]
 
2 时代背景
阿道夫·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自然它带给人们的思考是深远的。1929年—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泱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挽救经济,并且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福利增多,并且成功举办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这使得纳粹获得了民意。
 
纳粹主义认为德意志民族(日耳曼人)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斯拉夫等民族视为劣等民族(这也就是极端民族主义中的Pan-Germanism);又说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中最危险的,必须灭绝。希特勒还许诺纳粹党上台后立即废止凡尔赛和约,重整军备,收复失土,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大帝国即第三帝国(公元962年—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为第一帝国;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为第二帝国)。就这点而言是第三帝国的兴盛原因之一,希特勒《我的奋斗》这本书从思想上感染了大
 
《我的奋斗》
多数德国热血青年,使他们踊跃参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的确使整个德国团结在了一起,为今后的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从另一方面而言,当初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因而政治上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从而间接导致了希特勒在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时的如此顺利。
 
1938年3月,德国合并了奥地利(Austria)。希特勒首先对奥地利下手的理由是:奥地利与德国原本就有同民族的血统,可以说德军入驻奥地利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的,加之奥地利有丰富的石油,是战争所必须的。就此而言,这也是“第三帝国”兴盛的原因之一,巧妙地掌握民族间的情谊。
 
3 历史事迹
向美宣战仪式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与军国主义的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和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尼)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同盟集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策动者。
 
纳粹德国的国歌为德意志高于一切,纳粹党的党歌为纳粹国歌-霍斯特威塞尔之歌。
 
起源
 
SS党卫队希特勒认为,他的第三帝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帝国”与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创立的“第二帝国”之后的第三帝国。
 
“第三帝国”一词源于意大利末世神学家、佛罗伦萨教派创始人尤阿兴姆·菲奥雷斯(Joachim von Fiores)与其他中古世纪神学家对圣经经文的解释,原初意义是指“圣父之国”(Reich des Vaters)、“圣子之国”(Reich des Sohnes)之后的“圣灵之国”(Reich des heiligen Geistes),即上帝拯救世界后,完美、无尽止、由圣父、圣子、圣灵统治、以基督为王的第三阶段神国(Reich)。
 
崛起
 
德意志第三帝国国徽·党之鹰到了近代,“第三帝国”的概念已脱离神学领域,而被运用在浪漫主义文学甚至保守政治革命中。1923年阿图·莫勒·凡登布鲁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在“第三帝国”一书中主张创建一个取代魏玛共和国、同时在传统上与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以及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一脉相承的新国家。这个概念在魏玛共和国时代被反民主份子与激进右派团体(包括纳粹)广为引用。
 
根据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亚瑟(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 所写的书,神圣罗马帝国是第一帝国,1871-1918普鲁士帝国为第二帝国。亚瑟认为魏玛共和国在1919年的失败后,德国人要为德国重夺荣耀,建立“第三帝国”。
 
纳粹(Nazi)是德语“民族社会主义”(Nationalsozialismus)的缩写,是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缩写为NSDAP,简称为“国社党”或纳粹党)的制度化意识形态。
 
1934年一群德国小学生正在行罗马军礼一:一战的停战协定究竟如何在领土、殖民地、战争赔款、军事压制等方面损害德国,尤其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波兰问题(即波兰走廊和自由港但泽市的归属权)——这一点可以说是纳粹直接引发了二战的正当口实,也是造成纳粹仇恨波兰的一个原由。
二:第三帝国辉煌的战绩本身应有一部超级强大的战争机器,而纳粹上台之前,德国正处在经济危机的旋涡之中,纳粹曾经宣布把失业率降到了零,尽管有所夸张,但也近乎是一个事实。实际上还有几个问题,纳粹与工业巨头之间的关系,纳粹的经济计划,纳粹发展战争经济的“经济来源”。
 
柏林会战
 
(The Battle of Berlin)
 
1945年4月16日—5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100个师共150万部队,另配属1000架飞机、3万门火炮、12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当面之敌为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共100万人。战役于1945年4月16日发起,先后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25日又对柏林形成包围。苏军在对柏林的强攻中采取多路向中心突击,经激烈巷战,突入柏林中心区, 29日开始强攻国会大厦。30日下午3时30分希特勒和情妇爱娃·布劳恩在总理府地堡自尽。5月2日柏林卫戍司令H·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8 日德军统帅部代表W·凯特尔元帅在柏林签署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整个战役,苏军共消灭德军93个师,歼灭德军近100万人,其中俘获官兵约48万人,缴获火炮86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余辆、飞机4500架。苏军阵亡30.4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辆、火炮1220门和飞机527架。柏林战役的结局,标志着第三帝国的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的终结。
 
1945年春,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已在德国本土作战。苏军距柏林仅60公里,准备给德军以最后歼灭性打击。美、英军的先头部队则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国首都100—120公里。4月中旬,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戈沃罗夫)在同德军库尔兰集团作战;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肃清了东普鲁士集团(参见东普鲁士战役);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彻底歼灭了格丁尼亚地域德军集团残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泽(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抵达奥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夺占数个登陆场,并于粉碎德军波美拉尼亚集团后着手变更部署,以占领施韦特至大加斯特罗泽一线,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大加斯特罗泽至彭齐希间逼近尼斯河,并在诺伊施塔特、拉蒂博尔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进抵拉蒂博尔、日利那一线,乌克兰第3(司令为苏联元帅托尔布欣)、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于4月13日攻占了维也纳(参见维也纳战役)。
 
德军主力此时仍集中对付苏军。至1945年4月16日前,在苏德战场作战的共有167个师(其中18个装甲师,23个机械化步兵师,6个山地师,3个骑兵师)。而当时对美、英军作战的只有60个德国师,包括6个坦克师,仅有约7200辆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G.海因里希上将指挥的“维斯瓦”集团军群(辖坦克第3集团军、第9集团军),舍尔纳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所属坦克第4集团军、第17集团军(总计27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4个坦克师,以及许多其他部队和兵团,共约100万人、火炮和追击炮120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4800辆、作战飞机400架)。德军在柏林方向的防御是重兵密集的纵深防御,包括奥得河——尼斯河地区及柏林防御地域:奥得河——尼斯河地区构筑三道防御地带,纵深20—40公里;柏林防御地域包括外层、内层和市区三道环形围郭。在屈斯特林登陆场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御工事尤为坚固,这里集中了最强的军队集团。屈斯特林登陆场当面之德每3公里正面1个师,每1公里正面60门火炮、17辆坦克。德军统帅部采取了各种措施,阻止苏军夺取柏林。而盟国也想抢占柏林,尽管反希特勒同盟各大国就柏林划归苏军作战区已达成有协议。英、美两国政治军事首脑急欲使其军队先于苏军进占柏林。但英、美军要完成此项任务却力不从心,于是盟军统帅部放弃了这项行动计划。
 
第三帝国宣传海报
第三帝国宣传海报(3)
苏军最高统帅部在准备对德军的最后一战——强击柏林时,严守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商定和宣布的迫使德国在政治、洗衣厂设备军事和经济上无条件投降的政策。参加柏林战役的有: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司令为特里布茨海军上将)一部,空军远程航空兵第18集团军(飞机800架,司令为空军主帅戈洛瓦诺夫),国土防空军及第聂伯河区舰队。此外,还有波兰第1、2集团军。苏军集团共有162个步兵师和骑兵师,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个空军集团军,250万人,火炮和追击炮约4.2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余辆、作战飞机7500架。这样就造成了数倍于德军的优势:人员比德军多1.5倍,北京脱水机炮兵多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3.1倍,飞机多1.3倍。各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的对德军优势更大。柏林战役目的是,粉碎防守柏林方向的德军集团,攻占德国首都柏林,并于战役结束前使苏军前出易北河与盟军会师。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