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亿致合作客户的一封信  |  伍佰亿客户合作前必读联系我们 | 官方网站 | 收藏本站
售前咨询:13143641678
17181011831
18131173387

伍佰亿logo

只有客户的成功,才有我们的发展
伍佰亿网站制作

12年网站建设经验
合作客户超过80000家

选择伍佰亿为您制作网站,可以让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异军突起,伍佰亿制作的网站内容更加吸引客户,让上网用户相信企业,会优先选择与您合作!!

网站建设用户多

    颜色分类

  • red blue gray green black
  • purple orange pink yellow brown
应用分类
行业分类

> 网站资讯 > 杂谈百科 > 杂谈百科

施一公

文章来源:guoziqing 更新时间:2014-03-26 14:03 点击:

施一公
编辑词条
 
  施一公(1967年5月-),河南省郑州市人,祖籍云南省大姚县,博士,中国结构生物学家。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8年2月受聘清华大学教授,2009年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9月28日起,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获2010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2013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河南代表团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
中文名 施一公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7年5月5日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霍普金斯大学
外文名 Shi Yigong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河南驻马店
职业 科学家
主要成就
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
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    贯 云南大姚县
1人物履历
2人物经历
个人生活
故土情结
美国留学
志愿回国
落选争议
3研究方向
4成就荣誉
5代表论文
细胞凋亡
膜蛋白
去磷酸化酶
质量控制
信号转导
6人物评价
1 人物履历
施一公
施一公(3)
  施一公 [1],男,河南省驻马店人,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中国数学会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保送至清华大学;
 
  1985-1989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
 
  1990-199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
 
  199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1996-1997  美国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后;
 
  1998-200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2001-2003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分子生物学系,(终身)副教授;
 
  2003-2008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
 
  2007-2008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分子生物学系,W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
 
  2008-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
 
  2013年4月30日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颁奖典礼于2014年3月31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举行。
 
2 人物经历
个人生活
 
施一公  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施一公名字带着深深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首届本科生。清华园里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学士学位。
 
  施一公注重全面发展,他永远充满激情,永远乐观,永不服输。在高中期间,他就练习长跑,练过项目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还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五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施一公后来回忆道:“1万米竞走要绕操场走25圈,每走一圈都要打一次铃,提醒你必须要坚持。这不仅是一个体育项目,还是意志品质锻炼,这种锻炼让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都受益匪浅。
 
  施一公妻子也是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他有一对儿女。
 
故土情结
 
       施一公文章:是河南人
 
       家世比较复杂。在官方记录上,籍贯是云南大姚,其实那里是爷爷出生地,也没去过一次。父亲出生于浙江杭州,但生长于江苏、上海等地,后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母亲来自江苏丹阳吕城镇,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父母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条件较为艰苦河南工作。虽然出生在河南、成长在河南,但对自己是哪里人问题一度迷惑,小时候邻居和同学也总认为是“南方人”。高中毕业后,离开河南,才逐渐意识到对生长了18年故乡眷恋和感情。,无论什么人问,总是会很自豪地说:“是河南人。”是,是生于河南、长于河南、地地道道河南人。
 
       出生在河南郑州,两岁半就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当时称光明公社)闫寨大队小郭庄。2010年5月,与母亲一起看电影《高考1977》,之后老人家很有感触地回忆起当年下放情景:1969年10月一天上午,一家六口人乘坐解放牌大卡车,从郑州启程前往从未去过驻马店。年纪小,跟着母亲坐在驾驶室里,一路上又新鲜又兴奋,叽叽呱呱说个不停。哥哥姐姐则是和家具一起站在后面露天车斗里。虽然只有两百公里路程,卡车却颠簸了整整一天,好不容易在晚上十点钟才到达小郭庄。新家是把牲口迁移出来一个牛棚,地上麦秸秆还没有打扫干净。父母点上早已准备好煤油灯,忙着卸家具,哥哥姐姐则帮着搬运一些较轻物品。面对陌生草房,闻着怪异气味,抱着母亲不肯松手,哭着闹着嚷嚷要回以前家。懂事大姐把抱过去,告诉这就是新家。
 
       没想到,这间牛棚伴随度过了幼儿时期三年。直到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一直住在这个村西头牛棚里。能干父亲弄来高粱秆、石灰、黄胶泥,把整个房子装修一新。那时,小郭庄还没有通电,电线杆也只架设到光明公社和闫寨大队部,村民也舍不得用蜡烛和煤油灯,一般天黑以后就上床睡觉了。晚上,整个村子漆黑一片,只有看家狗偶尔叫上两声。1969年底,在征得村干部同意后,父亲带着大姐和几个乡亲,买来电线、瓷瓶,竖起一个个电线杆,把电线从大队部一直引到小郭庄。小郭庄成为附十来个村庄中第一个通电,这在当时当地是件了不起大事。
 
      父亲对村里贡献得到乡亲认可,大家有事情都来找他商量,也常常请他帮忙。尤其是逢年过节时候,邻居从镇上百货店里买来布料,然后请父亲量体裁衣,家上海牌缝纫机在这时候也就成了全村宝贝,父亲、母亲、大姐会轮流使用,尽量帮帮邻居。父亲除了裁缝,还会木匠活、剃头剪发等等,家大部分家具都是父亲亲手打制。后来父亲还在全公社唯一高中讲授数学。
 
      母亲所描述当时物质之简陋、生活之艰难,基本都没有印象。经过许多年过滤记忆,童年剩下只有无忧无虑淘气,唯一不尽如人意可能是食物相对匮乏。由于家里孩子多,虽然父母都有收入,吃饱肚子没有问题,但至于吃什么就不得不量入为出了。如果一餐有肉,除大姐外兄弟姐妹三人一定会掀起一场大战,很惭愧那时谁都没有孔融让梨觉悟。是最小孩子,可也是最馋一个。不论母亲把好吃藏到什么地方,总是能凭着敏锐嗅觉把它找出来偷吃掉,尽管每一次都免不了挨一顿揍,依旧屡教不改。1971年春节,还不到四岁,父亲从镇上买来十多斤五花肉,做成一大锅香喷喷红烧肉,让几个孩子随便吃。一年多来第一次受到这样款待,都不遗余力,尤其是,专拣肥肉,吃了满满一大碗。吃完后身体很不舒服,难受了整整两天,什么都不想吃。那次吃伤了身体后,有二十年对肥肉犯怵,吃一点就会反胃、呕吐。直到现在,即便再美味肥肉,都心存疑忌、很少品尝。
 
施一公      家里吃东西有限,就到田间地头自己解决,童年觅食经历是记忆里最大快乐之一。其中印象最深是当地人俗称豌豆角子。翠绿豌豆角长大,但里面豆子还是瘪瘪时候,其美味真是胜过天下任何水果。把豌豆角从中间一掰,但不完全掰断,顺势从连接面上撕掉一层透明膜,如法炮制再把对面膜撕掉,剩下部分往嘴里一丢,其清脆香甜难以描述。几个小伙伴猫在田里放肆大嚼,有时,一不小心,一根竹竿就会狠狠地砸在谁脑袋上。看田魏大爷恨透了这些防不胜防小害虫,下手从不留情。但是魏大爷知道一家是从省城下放来,对很照顾。他扁担从来没有光顾过脑袋,甚至他还会偶尔在傍晚时用衣服兜一袋豌豆角送到家。作为感激,能干父亲会帮他理发以及过年时裁制衣服。
 
      村里人对一家都很照顾,也从没听母亲说过有任何被排外经历。因此,尽管在那个贫瘠农村只是生活了不太记事三年,可是每当说起来,总觉得那里才是自己第一故乡,透着一股发自内心亲切与眷恋。
 
1972年,全家搬往20公里之外驻马店镇。离开那天,又来了一辆解放牌卡车。村里众多孩子围着汽车看来看去、爬上爬下,母亲从附镇上买来两斤糖果,分给孩子吃。这一次,也随同哥哥姐姐一起站在后面露天车斗里,车开起来后感觉到大风扑面,真惬意。
 
      在驻马店镇住了整整八年。这期间,开始懂事,也有了很清晰记忆。平心而论,镇上生活比小郭庄要方便得多;但童年居然开始留恋农村生活,想念小伙伴。此后,这种感情长期跟随着,影响着对世界看法。在心中,记忆并不清晰小郭庄似乎是永远故乡。
 
       尽管从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开始就基本没有再长时间地回过河南,但是那里依旧是让最有归属感地方。在美国如果能够遇到一个河南人,总是感觉分外亲切。海外华人生物学家当中有不少河南人,改革开放后,以CUSBEA(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第一届考试第一名身份赴美留学王小凡,以及在美国留学生中首先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都是河南人。和他交情也因为老乡身份而更加深入和自然。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河南人名声开始出问题。2001年回国,似乎处处都不欢迎河南人。最可气是看电视里防盗公益广告,地铁里乘客都说普通话,却偏偏让两个扒手之间用河南话交谈。真是岂有此理。这种明目张胆不公平也更激发了为河南人鸣不平愿望。还好,还算有人主持公道,通过写书为河南人讲理。自己也买了一本叫《河南人惹谁了》书,边读、边笑、边生气。虽然书里讲述了许多对于河南人莫名其妙误解,但书中例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给人增添了不少茶余饭后谈资。
 
施一公       顺便说说自己亲身经历两件小事。一次是在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肯灵顿滑雪场滑雪,碰到一个中国人,很亲切地聊起来。很自然就问道:您是哪里人。对方说:河北人。说:哦,那咱很,是河南。这时对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其实也是河南,汽保工具批发在河北邯郸生活过两年,只是河南人名声不太好,所以外人问时总说自己是河北人。听后感慨良多:咱至少都是中国人吧。不是有“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道理吗。
 
另外一次是去中国南方某高校做学术报告,晚宴时某位校领导问:施教授,哪里人。答:河南人。他好像没听清楚,过了几秒钟,又问:您祖籍是。如实报告了爷爷和父母出生地,他于是恍然大悟:哦,您是云南人呀。好像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却绝口不再提河南,真让哭笑不得。
 
       回国不久一次聚餐时,认识了清华大学水利系一位河南老乡。此君妙语连珠,北京校园文化因为同座还有几位山东老乡,他就拿河南和山东比较,现摘录如下:
 

上一篇:皆大欢喜古装版

下一篇:中国政府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