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资讯 > 杂谈百科 > 杂谈百科
老骥伏枥
文章来源:guoziqing 更新时间:2014-03-21 09:55 点击: 次
老骥伏枥
编辑词条
老骥伏枥,汉语成语, 出自于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的意思是说,老了的良马虽然伏处在马房里,仍想奔腾千里。后人常以这句“老骥伏枥”来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目
录
1成语资料
2成语出处
3历史故事
4成语辨析
5成语示例
6老骥伏枥
释义
典故
注释
成语故事
曹操介绍
1 成语资料
【成语名称】老骥伏枥
成语:老骥伏枥成语:老骥伏枥【成语读音】lǎo jì fú lì
【英文翻译】 Old people may still cherish high aspirations
【成语释义】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字词释义】骥:千里马;枥:马槽。伏枥:就着马槽吃食。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 多用于形容怀有雄心壮志的老年人。常跟“志在千里”连用。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 义 词】老当益壮、壮志凌云。
【反 义 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
2 成语出处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防雷接地模块刘表等地方势力,控制北方领土。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凯旋后作《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 历史故事
老骥伏枥 书法作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曹操手下的大将知道了这件事后,劝曹操乘胜出击,拿下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进攻平州,那么他们肯定会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会自相残杀。于是不顾众大将的建议,下令收兵。没几天,公孙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头颅送了过来。这样曹操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业算是完成了。
中秋刚过,曹操便令班师回朝。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满目荒凉的柳城,来到了河北昌黎。这里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这时夕阳西下,碧海金光;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近处的海浪又滚滚向前。眼见如此壮丽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返回军营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北方的袁绍、蹋顿虽然已讨平,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实现。这时的曹操已是五十三岁的人了,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祖国大业的使命仍在召唤着他。
《龟虽寿》全文 想着想着他激情难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挥笔写下: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滕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两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2]
4 成语辨析
【正音】 骥:不能读作“jí”;枥:不能读作“lí”。
【辨形】 枥:不能写作“历”。
5 成语示例
老骥伏枥 书法作品 1、用飞龙在天,对 老骥伏枥。(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
2、“ 老骥伏枥,虽未歇于壮心;逆风撑船,终不离于旧处。”(宋·陆游《与何蜀州启》)
3、他晚年仍在科研工作上努力钻研;真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4、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高中第五册课文:赵鑫珊《人是什么》)
5、信写好后,由全家识字的人逐个作了“审查”,爱好文学的小儿子提议加上曹操的两句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仍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我州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贡献。
7、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 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6 老骥伏枥
释义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典故
溯源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注释
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成语故事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许城,打那时候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称为许都。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建立了宫殿,让献帝正式上朝。曹操自封为大将军,开始用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首先他用献帝名义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地广兵多,只管扩大自己势力,攻打别的州郡,不来帮助朝廷。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他向各州郡发出文书,声讨曹操。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
老骥伏枥 书法作品 后来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大战。当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为袁绍不采取自己的建议,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在许攸的帮助下,曹操大败袁绍。经过这场决战,袁绍的主力已经消灭。过了二年,袁绍就病死。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为了完全统一北方,曹操计划攻打乌桓。当时许多部下都害怕刘表会派刘备偷袭许都,建议曹操不要贸然出许昌去攻打乌桓。当时,曹操的谋士郭嘉却不那么认为,他说:乌桓凭藉着距离中原遥远,必定不会严加防备边境。如果我们乘其不备,突然进军攻打他们,他们必定会惊惧而被我们消灭。刘表这个人,只会坐在那里高谈阔论。他自己知道他的才能无法驾御刘备:如果给予刘备重兵,深怕刘备会反客为主;而不给刘备兵权,刘备无法被刘表善加利用(利用刘备开疆拓土)。因此就算我们倾全部之力攻打袁尚,也不用担心刘表。曹操听从郭嘉的意见。
公元207年,曹操怀着统一中国北方的雄心壮志,率领大军北征乌桓。当大军抵达易县,郭嘉建议曹操说:兵贵神速!不如我们留下辎重,轻装急行来个出其不意。曹操接受郭嘉的提议!乌桓突然听到曹操挥军而来的消息大感惊慌,苍猝之下与曹操会战,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首领及重要干部都被曹军所杀,袁尚及袁熙奔走辽东。
眼见如此壮丽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国的豪情壮志。
根据曹操的诗句,后人引申出:老骥伏枥这句成语,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曹操介绍
曹操画像 曹操,字孟德,175年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后经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职不断提升,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曹操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为以后的魏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任人唯贤,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召等诸侯,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但208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三国局面。曹**于220年,时年66岁。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
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 [3]
相关文章
- 2014-09-27南乡大堂音乐
- 2014-09-27吸血鬼疗法
- 2014-09-27股神经卡压综合征
- 2014-09-27纵隔畸胎瘤
- 2014-09-27主动脉缩窄修复术
- 2014-09-27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 2014-09-27旅游购物
- 2014-09-27达斯坦
- 2014-09-27西安美伦酒店
- 2014-09-27黄河水量调度条例
- 2014-09-27重金属中毒性肾病
- 2014-09-27巴洛克艺术
- 2014-09-26乡村防卫教堂
- 2014-09-2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2014-09-26保贤法师
- 2014-09-26胰岛功能性β细胞瘤
- 2014-09-26邵元节
- 2014-09-26大鳍鱼
- 2014-09-26头孢氯氨苄
- 2014-09-26周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