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亿致合作客户的一封信  |  伍佰亿客户合作前必读联系我们 | 官方网站 | 收藏本站
售前咨询:13143641678
17181011831
18131173387

伍佰亿logo

只有客户的成功,才有我们的发展
伍佰亿网站制作

12年网站建设经验
合作客户超过80000家

选择伍佰亿为您制作网站,可以让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异军突起,伍佰亿制作的网站内容更加吸引客户,让上网用户相信企业,会优先选择与您合作!!

网站建设用户多

    颜色分类

  • red blue gray green black
  • purple orange pink yellow brown
应用分类
行业分类

> 网站资讯 > 杂谈百科 > 杂谈百科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文章来源:guoziqing 更新时间:2014-02-27 09:09 点击: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编辑词条
 
编辑摘要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为每年的12月13日,该纪念日是为了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杀害的30万无辜军民。在这一天南京市政府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事件起始 编辑本段
南京大屠杀相关图片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人,所以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1]
 
历史讲述 编辑本段
南京大屠杀历史图片程云:我们什么都没有,只能靠肉搏
 
程云和吴春祥都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现代快报曾报道过他们的事迹。
 
程云生于1920年,15岁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武汉分校教导总队十一期步兵科。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南京,南京守卫部队紧急抽调黄埔生赶赴战场担任军官,17岁的程云跟随部队来到南京,担任见习排长。年轻的他并不知道,他即将参加的就是南京保卫战。"和我们对抗的日本军队武器十分精良,还有空军和坦克支援,可我们什么都没有,只能靠挖战壕,等日本兵靠近了再肉搏。"程云叹了一口气,"我们死守了七天七夜,晚上睡在战壕里,谁都不敢合眼!"看着一个个战友倒下,程云端起一把德国造的二十连发冲锋枪疯狂地向日军扫射。1937年12月12日下午,阵地守不住了,部队开始撤退,程云的腿受了伤。
 
吴春祥:奉命到光华门附近阻击敌人
 
吴春祥也亲历了南京保卫战,为了防止日军的空袭和炮火,他们在城墙脚下挖了很多防空洞,每个洞可以容纳两三个人,因为是新兵连,所以迟迟没有接到上战场的命令。直到1937年12月12日,这支类似机动的新兵连,奉命到光华门附近阻击敌人。可是当天下午5时,负责指挥南京保卫战的卫戍司令唐生智已经下达撤退的命令。吴春祥知道,日军攻破了中华门,南京失守已成定局。南京保卫战是他第一次上战场,此后8年抗战,他又经历了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等大小战斗数十次,官阶最高至中校主任。
 
冯宗尧:很快就学会了开坦克
 
冯宗尧是黄埔18期学生,参加了远征军的集训。1944年,冯宗尧成为了中国远征军战车第七营第二连少尉副排。参加远征军到达缅北之后,他被派往印度兰姆伽,这里是中国军队和同盟国军队的后方。冯宗尧被编入战车第七营第二连,随后兼任坦克教练。
 
冯宗尧老人告诉记者,坦克兵需要学习的科目很多,不过对于他这样的黄埔辎重兵来说,他很快就学会了开坦克。冯宗尧几次想上前线,都被上级留了下来,要求他在兰姆伽做坦克教练。当时,中国军队配备的是M3A3坦克,坦克重量为15吨,在当时属轻型坦克。
 
张修齐:50多位同学一天战死37位
 
张修齐老人则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1937年冬,在中央大学实验中学读高二的他弃文从戎,毅然报考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15期学员,时年17岁。1940年毕业后,他担任国民党第10军第190师迫击炮营第3连第2排排长,在浙江萧山地区参加抗日战役。后来,他所在部队成为第二次长沙会战的主力部队,曾与日军近距离搏杀。"最让我难忘的是战争的残酷,子弹在耳边飞过的声音,炮弹在身旁爆炸的声音,我都清楚记得。后期我们一个步兵连有50多位同学与日军肉搏,一天战死37位。"张修齐直言:"我虽然是老兵,但没有像吴春祥、程云那样参加南京保卫战,感谢大家正确对待历史。"
 
事件影响 编辑本段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2]
 
纪念同胞 编辑本段
纪念同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侵华日军南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3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
 
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3]
 
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该馆现在已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
 
公祭日简介 编辑本段
2014年2月25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就决定草案向会议作了说明。
 
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说明强调,制定本决定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决定草案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立法历程 编辑本段
从1994年开始,江苏、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目前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早在2005年和2012年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希望将每年的12月13号,也就是南京大屠杀同胞的遇难日上升为国家公祭日。
 
2005年,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龙提交提案,呼吁每年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由国家领导人参与公祭活动,同时还建议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第三次递交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议案: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决定草案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上升为国家公祭日其实也是参考国际上一系列的做法,包括波兰二战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每年也会举办这个公祭日以扩大其影响力,哀悼遇难者也表达对逝去生命的尊重。
 
时间解读 编辑本段
12月13日,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日子。
 
1937年12月13日,发动全面侵华的日本军队侵占中国南京,开始了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有30多万人,被认为在这场屠杀中遭到杀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上述历史作出认定。
 
设立意义 编辑本段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5日下午审议了两个有关立法决定草案,拟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拟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国家公祭日。
 
如果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拟确定和设立“两日”的立法举动,就会不难发现其蕴含与释放的重大世界意义,而不仅是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凝聚力量、奋力拼搏的应有国内启示,当然更非煽动旧有国恨家仇的民族主义象征。
 
概括地说,以中国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共同消除了威胁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恶势力,壮大了人类的进步力量,促进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和平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属于人类的浩劫,3000万人口伤亡、6000亿美元损失仅仅是冰冷的数字,造成30万人死难的南京大屠杀也仅仅是日本法西斯极端残忍暴虐的典型案例之一。
 
企图否定和美化法西斯主义罪恶侵略历史,企图挑战与颠覆二战战后国际秩序,企图污蔑和攻击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企图漠视或泯灭中国人民抗战牺牲与贡献,——此类历史修正主义、历史翻案之风,都是绝不允许的,都是必被坚决反对的,也都是必然失败的。
 
在当今的日本,安倍晋三政权等右翼势力甚嚣尘上,正在掀起拒不悔悟侵略战争的“历史问题圣战”,急欲删除战后和平宪法的和平条款,并大举扩充军备,企图以“日本复兴”的动人谎言迷惑世人,欲将日本带上军国主义复活的不归之路。
 
历史观绝不仅仅是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具体问题,而更是具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可以说,安倍政权领导和推动的日本右倾化行径是历史的倒退、时代的逆行、对公理的挑衅。因此,其也必然引起了周边有关国家和西方主流社会的强烈批判与坚决反对。
 
为二战历史确定国家纪念日和设立国家公祭日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二战后,相关国家每年都会定期在诸如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馆等举行国家纪念与公祭活动。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在此前夕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与设立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国家公祭日是极其必要的、是非常正当的。
 
二战期间,有关国家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组建了空前团结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即将迎来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曾经的同盟国各方应该继续求同存异、保持团结,共护和平、共谋发展。
 
“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这是永远保鲜的普世格言。
 
各方评论 编辑本段
幸存者
 
我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我那苦命的爸爸,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侵华日军)根本不是人,往父亲身上戳了好多刀。如今国家将设立国家公祭日,这样的决定太好了,这对我们这些经历了那场灾难的幸存者来说,是个重大的安慰,我们非常拥护。
 
——83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津
 
这是国家强大的表现,举行国家公祭,就是要告诉所有的人,那段地狱般的历史是不容忘却的。4个亲人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这种心灵上的创伤伴随了我一生。每当这个日子,我都会想念亲人,痛恨日本兵。这样苦难的历史一定不能重演。
 
——9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翠英
 
设立国家公祭日,表明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既是对死难者的尊重,也是对世人的警示。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与否定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做斗争,为维护历史公正而努力。尽管我现在年龄大了,但只要身体允许,我依然会坚持下去!
 
——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
 
日方狡辩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26日上午举行的记者会上,就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草案一事表示:“虽然日方对‘为何在战后69年才(设立国家公祭日)’抱有疑问,但因是中国内部问题,所以日本方面不予评论。
 
外媒评论
 
英国广播公司(BBC)25日报道称,中国人大拟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报道引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就这两个决定草案向会议作的说明。他说,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报道援引说明强调,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说明解释说,决定草案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美联社在25日发表题为《中国称日本为“麻烦制造者”》的报道中,报道了中国拟设抗战胜利纪念日与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消息。
 
  报道称,25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员审议了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与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等建议。
 
  美联社引述新华社的报道称,这项决定目的是揭露日本在二战中的暴行,同时纪念中国人民的抵抗侵略的精神。
 
  法新社25日发表题为《中国拟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与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报道称,在与日本就历史问题与领土争端关系紧张之际,中国正在考虑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与南京大屠杀公祭日。
 

上一篇:吴晓丹

下一篇:清潭洞爱丽丝

相关文章